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1979我的文艺时代


推荐阅读: 当宠后是个体力活万道吞噬诀拟化者老祖:为了人族不灭,就从了我吧我,魅魔亲王,绝不死于断头台上神阴阳录造孽啊,曹贼竟是我自己欧颜司夜辰退婚后,司少追妻火葬场!阮门闺战,半江瑟瑟半江红妖:羽邪王缠上身:神医毒妃不好惹

《人日》是什么级别的报刊,毋庸赘述。

这次,报社专门派了两名记者前来阳平县采访姜玉楼,足见对他有多重视。

两名来采访的记者,一个四十多岁,快五十岁了,一个才是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

属于是老带新了。

对于这次采访,小姑娘是带着激动的心情的,一路上不是在师傅面前问东问西,就是捧着本《延河》,满怀深情的背诵着《山木》和《十诫诗》。

沿路群山叠错,烟雨蒙蒙。坐在车里,老记者聂鑫看着自己的徒弟陈冰清感慨万千。

他有种跟不上时代的感觉,明明他觉得很一般的诗,却在全国大受欢迎。

如果普通人喜欢也就罢了,但是连陈冰清这样名校毕业的记者都爱得深沉,他就不理解了。

而且,让他脸红的是连自己的女儿都喜欢。

甚至听说她班里的许多女同学都把姜玉楼当做了自己的偶像。

天啊!

时代真的就变了吗?

这才过了几年啊!

路程遥远,他就问出了自己的疑惑:“冰清,这两首……爱情诗真的这么好吗?我看你都背了一路了,还拿着书不放。”

陈冰清放下手中的杂志,回答道:“聂老师,您别小看这两首诗,听我的学弟学妹说,在大学里,这两首比徐志摩,比艾青的诗还好。如果和古代的诗人、词人比,姜玉楼同志就是现代的柳三变,苏东坡。”

聂鑫有些意外,“这个评价也太高了吧?”

陈冰清道:“一首诗能让一个读者记一辈子,这个诗人够牛了;一个读者对一首诗终生不忘,说明这首诗的魅力够大了。我们都认为《山木》和《十诫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您别看我一路好像都在背诗,其实不是的。第一次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我就已经全部记在脑子里了。之所以路上一直看,一直背,也只是为了体会诗中的韵味,想要将诗牢牢地印在脑海里。”

陈冰清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聂鑫虽然还持有保留意见,但对姜玉楼更加好奇了。

他有时也会想象那个少年的模样,是面如冠玉,眼睛深邃,舞文弄墨的文人形象。

非是这样,他想不出什么样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情诗。

于是,他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艺术需要精品,读者只承认精品,历史也只记录精品。

诗歌就是这样一种只记录精品的艺术。

苏东坡名气够大了,有学者研究他一生写过1700多篇政论文,4800多篇散文,但是要让读者举例,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唐诗三百首,一般人记不住全部作者,也记不住三百首诗。但这里面有一个人,而且只有一首诗,就是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谁人不知。

正是:

搜肠刮肚皱眉头,推敲捻须满地走,

天公劝你重抖擞,好诗只须要一首。

只是,姜玉楼会是那样的诗人吗?

直到聂鑫亲眼见到姜玉楼,他才猛然推翻了心中立起的封建文人印象。

少年看着年纪就不大,浓眉大眼的,第一印象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所描述的,反而是一种质朴。

很精神,很质朴,但不像文人,倒像是……农民?

他所想的农民并不含贬义,他见多了知青、文学青年、作家和诗人,也见过普通市民。姜玉楼的穿着是得体的,精气神也不萎靡,但看着就是觉得质朴。

也因此,他的第一想法是这样的年轻人,如何写出了让全国青年都喜爱的情诗。

第二个想法则是,也许,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写出那样传神的情诗吧。

和聂鑫不同,陈冰清见到姜玉楼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比她小几岁的弟弟。

他的容貌也许不够英俊,但也称得上俊秀。举手投足之间也许不是风度翩翩,却也是沉静自若。

将近一米八的大个子放在京城也是极为出众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那双眼睛。


相关章节: 第三十四章 路谣的认可第三十五章 你事发了第三十六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三十七章 《延河》大卖第三十八章 《人M日报来人》第四十章 语出惊人啊!第四十一章 激动的唐月雯第四十二章 上报纸了第四十三章 时代不同了!第四十四章 声援姜玉楼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