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37章:赵匡胤

第37章:赵匡胤


推荐阅读: 凡甲全球迈入神话时代科技必须死万界次元交流议会帮全人类开挂读条勇者与恶龙小姐基因大时代天医传人站街的男孩霍不凡宁雪晴亲手打造一个豪门霍不凡TV帝、霍不凡宁雪晴全文免费阅读

八月十五日,大宋朝廷休朝一日。

一大早,以赵匡胤为首,宗室为辅,文武大臣缀后,与皇宫西南的太庙,共同祭天,祭祖。

宋朝祭祀典礼一应随唐,经过动荡的几十年,这种制度已经被简化了许多。

不过祭祀乃是古人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年号建隆,建隆元年(960年),就在原后周皇宫西南建立太庙。

太庙采用隋唐四亲庙制度,建置太庙四室,每室三间,追尊赵匡胤以上四代。

根据辈分,其庙号分别为僖祖,顺祖,翼祖,宣祖。

这个太庙只有四栋十二间房子,看起来真的简陋无比,不过绿树庭院,深檐高阶,加上祭祀台的布置,让这里有了一丝肃穆的气氛。

诸位大臣分散在整个院子里面,除了祭祀台前的一小块区域,将这里挤的满满当当。

礼部尚书许拱主持大典,首先就是娱神曲的傩戏。

在后世,知道傩戏的人很少,最多知道京剧,昆曲,豫剧。

但是,只有傩戏,才是华夏民族从古至今最古老的庆祝方式。

自商周时期,公元前一千年,就有了傩戏,到了周朝,逐渐成型。

它起源于华夏民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是一种以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最朴素的表达。

国家要祭,民间也要祭,日月星辰、风师雨师、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

这种祭祀的方式就称为傩,并且国家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

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

在现代的时候,这种舞蹈在赵德昭看来,实在有些滑稽。

民间有一个很形象的形容,那就是“跳大神”。

因为傩戏的主要动作就是表达对神的崇拜,展现自身的谦卑。

这里面,捶胸,頓足,摇屁股,以动物本性的姿态向神展现崇拜。

这种华夏民族最悠久的传统,在元蒙时期因为信仰不同,被全面禁止。

到了明代中期,才逐渐恢复,可是后来满清入关,再次被禁止。

只有一些偏远地区还流传了下来,却也残缺不全。

以至于后人都不知道傩戏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信仰,还以为是偏僻地区的民族舞蹈。

可是在这种祭祀的场合,是没有那种世俗化的表演的,每一个祭祀人员都华服满身,脸带面具,步伐迥劲有力,上身动作沉稳肃穆。

这种铿锵有力的表演根本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元素,在音乐的配合下,肃穆庄严,让人心生敬畏。

上一世在大明,他只顾发展经济,后来也无心恢复。

现在看到这种祭祀方式,感觉还是很有推广的必要的。

赵德昭左手牵着六姐,右手牵着五姐,四姐牵着赵德芳,五人站在赵匡胤三兄弟身后,诸位大臣之前。

每年的几场大祭,是四姐她们少数可以亮相的场合,大部分时候,她们就只能生活在深宫,一直到出嫁。

六姐看的开心,才三岁的她不懂得大道理,只是觉得热闹,好玩。

她被四姐教导了许久,在这个场合不哭不闹,跟着众人有样学样,还觉得挺好玩,脸上带着开心的笑。

先祭天,后祭祖,赵匡胤亲自念完在赵德昭看来粗陋不堪的祭文,众人纷纷下拜,三拜九叩首。

粗陋不堪并不是文采,而是许多真正的传统并没有延续下来,漏洞颇多。 br />

来到这个时代,他才深刻体会到,战争对传统的摧毁。

后人心目中的宋朝,也是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的。

就在众人以为祭祀结束,该各自回家过节的时候,孟宽在赵匡胤的示意下,走到了赵匡胤与大臣之间的祭祀台角落。“诸卿听旨……”

看到赵匡胤


相关章节: 第32章 文不如武第33章:裴格安第34章 刀第35章:赵匡胤第36章 温情与家人第38章 是进是退第39章:赵光义第40章 中秋庆典第41章:赵光义第42章 有限暴露

也许你还喜欢: 我的大宋新帝国笔趣阁我的大宋新帝国123我的大宋新帝国起点我的大宋新帝国 小说重生大宋之帝国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