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奈何无以言表 六十一、这热度要怎么蹭?

六十一、这热度要怎么蹭?


推荐阅读: 白月光作死后又穿回来了全京城都盼着我被休[综]今天的我也是反派BOSS英娘三嫁[张云雷]师爷罩罩我诸天纵横之渣渣的崛起胡彪低调为王谢邀,人在洪荒,拒绝妖皇萧晨苏晴特战狂枭特战狂枭萧晨苏晴寂寞的舞者异世界征服手册13路末班车2

米加的提议,网络作者反应很不错,林叶果断决定一星期之后开始发布。

广告还是交给张婕来打,每天一个作家的访谈,明天开始采访,每天采访两人,到开始发布的时候就有12人的存量,之后每天采访一个,持续化进行。

林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增加30%的订阅量,外加一个月内几万新注册读者。这个数据其实并没有达到最终目标,但是如果现在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先增加这个数量,还是不错的成果。

毕竟这些新注册的人,将来会有关系群和连带注册的可能性,一个带动几个,就可以有几十万的新增量了!

不过光靠网络运作,林叶还是觉得不够,她希望带动纸质书的老读者一起加入网络新家庭。他找来了刘志扬,让他给每个书城送一些A5广告页,只要买书的人,不管是不是买的松苗的书,都发一张广告页。

虽然效果不知道如何,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这些人中能有四分之一有兴趣,就是成功的。单面大量印刷的成本并不是很高,一个菲林页就可以解决。

网站发展初期,追求忠实度有些过早了,林叶就是想要吸引看热闹的人,然后再想办法把人留住。

当王婆很累的,聪明人需要学会打开话题,让群众的舆论口水自行发挥扩大。口水越多越好,有人讨论才有热度,有了热度,还怕吸引不了看热闹的吗?

林叶这是现学现用,几天前听了谈斯文的网红理论,直接脑洞了一下,套用了这个理论在网站推广和作家热度上去了。

第一位接受采访的作家是这次征文比赛冠军,有话题性,热度还在,可以再蹭一蹭。

话题从得奖感受,到日常八卦、生活小趣事,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最后绕到新书灵感和介绍。

人的记忆大多数是首尾深刻,所以米加把采访结构做成题头蹭热度,题尾谈作品,而中间部分则是采访那些大家都感兴趣的私人独家。因为这样,才能成功提起各位八卦群众的兴趣,把采访内容继续看下去,以便坚持到最后和作品有关的内容上。

接下来又采访了几个销售量排名靠前的作家们,其中不乏一些本来就有众多书粉的大佬们。

七天后推出的时候,果然掀起了一阵点击率热潮,每天的采访帖点击率过万,回复率好几千。林叶不厌其烦地看了大多数回复,决定让那些受采访的作家们参与网络回复24小时,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这个消息一出来,点击率和回复率又一次飙升。自己的提问可以有大佬真人回复,很兴奋有没有?很多看书的人,很少有机会接触作家真人,纷纷表示“终于遇到了活的作家”,让人哭笑不得。

新书发表到第三周的时候,便是真实购买率的实践检测了。林叶和参与的众作家们都非常紧张,也有些跃跃欲试的兴奋!成败就在这个星期揭晓。

根据往常其他网站的经验来说,付费阅读开始的时候,阅读量会掉一半。那些试读的人,免费读的时候无所谓质量如何,看得下去就行,真的要给钱了,就要衡量一下是不是真的愿意继续跟下去。

特别是有些网络书,读者少了,不赚钱了,作者甚至编辑就会因为不赚钱,而采取弃书的方式。

但是松苗不一样,松苗的每本书都已经完稿,而且全都经过编辑确认过,不会烂尾。这也增加了买书人的跟读信心。

林叶脑子里的估量是大约减少30%就算是成功的。当这些作家纷纷进入订购期之后,林叶查看了数据。数据显示出大部分作家掉了20%,也有一小部分掉了30%~40%,这比她预期的结果要好得多。

而且单月订购比单周订购的人更多,甚至有人直接完本购买,一次性付清了一本书的量。这可比买纸质书高出来将近20%的费用啊!

林叶有些迷惑,为什么买纸质书便宜,却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网络订购呢?她将这个疑问向穆林提出来。

“因为每个人都有手机随身的习惯,可以随时看书。这样谁还愿意随身带本书啊?


相关章节: 五十六、得对得起那2%五十七、这才是我的窟五十八、这是奔着过日子布置的?五十九、偷鸡不成蚀把米六十、是真爱控六十二、人的心理要怎么用(一)六十三、人的心理要怎么用(二)六十四、忙里偷闲去冒险六十五、月入过万是大事儿六十六、周末去穆宅【一】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