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五代十国往事 第116章 昭宗良药

第116章 昭宗良药


推荐阅读: 开局百万年魂环海贼之弹簧果实逆天符皇退圈后我靠破案爆红农门药香:山里猎户撩妻忙天罗洪荒界财阀小娇妻:顾少宠我,我超甜!快穿之这个女主早晚要完穿成天才炮灰他小姨妈皇帝与臣妻连上淘宝后我带领全家暴富农家极品的幸福生活

【昭宗的良药】
河东惨败,让昭宗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积重难返,短时间难以撼动。特别是这次削藩行动中暴露出一个更加棘手的难题,那就是宦官势力与地方藩镇的互相交织勾结,束缚了昭宗手脚,复兴大业难以施展。
其实在昭宗登基之初,就已经着手布局新的“南衙北司之争”了,即培植一支效忠于皇家的文官势力,从宦官手中夺取权力,借以巩固皇权。
大力扶持文官集团,这副药方被昭宗视作万金油,无论是铲除宦官还是打击藩镇,不换汤、不换药。
优点是一次投资,两次收益;
缺点是痴心妄想。
因为昭宗的培植目标是没有根基、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文官,他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单纯而易于操控,这是他们只会效忠于皇帝本人的基本前提,是价值所在。
以为可以用几个速成班学员来同时扳倒藩镇和宦官两座大山,昭宗有些异想天开了。
这些政治速成班学员们号准了昭宗的脉,踊跃地在昭宗面前排挤宦官,特别是针对杨复恭,挠昭宗的痒痒肉。
孔纬、张浚就经常建议昭宗效法先帝(宣宗),要对宦官权力加以严格约束。
这俩货太讨厌了,昭宗不是懿宗,更不是僖宗,他不是不想约束,而是力不从心。所以昭宗只能委婉地告诉二位爱卿,不要心急,慢慢来,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些话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别是昭宗目前的处境,更不容许他道破天机,要隐忍低调,韬光养晦,积蓄起足够的力量,更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昭宗新登基时,孔纬就联合多位官员上疏批评宦官(特别是杨复恭)的衣着问题,指出依照祖宗旧制,在祭天的时候,他们不该穿朝服、持笏板,如何如何……宦官,就该有个宦官的样子。
奏章交上去,迟迟不见答复。于是再奏一章,暗示皇上不该无底线、无原则地纵容宦官。
最后,昭宗御笔亲书一道手札,告诉他们,“爱卿所言极是,但凡事都要讲求融汇变通,不要钻牛角尖嘛,不要因小失大。”明显偏袒宦官。
孔纬、张浚二位仁兄忠心可嘉,情商堪忧。他们读不懂帝王心术,他们把昭宗的隐忍当成了窝囊。身为大唐帝国的天子,被阉竖欺负成啥熊样了,还连半个屁都不敢放?
于是,昭宗越是低调隐忍,二位宰相就越要强出头。
杨复恭常坐两人抬的小轿(肩舆),直到太极殿才下轿步行,有违礼制。
某天,昭宗与朝臣们讨论天下大事,言语间流露出对江山社稷的担忧。
孔纬冷笑一声,慢条斯理道:“陛下,威胁大唐江山社稷,还用麻烦四面八方的藩镇?您身边就有一个人要造反!”
此话一出,现场立刻鸦雀无声,都惊诧地看着孔纬。
昭宗也吓了一跳,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爱卿,你说谁要造反啊?”
孔纬抬手点指,众人顺着手指一瞧——杨复恭!
杨复恭如触电一般,浑身一激灵,“别……别闹……”
“哼!”
孔纬浑身上下散发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正气,指着杨复恭的鼻子尖,怒斥道:“你杨复恭只不过是陛下养的一个家奴而已,却敢‘肩舆上殿’,好大的胆子!你还蓄养了这么多勇士当养子,不仅让他们掌握皇家禁军,还出任地方节度使,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杨复恭的养子杨守立、杨守信均在中央禁军做将领;杨守贞、杨守忠在外做节度使,并且从来不上缴贡赋,目无朝廷;杨守厚为绵州刺史,其他养子也多为地方刺史,在当时被统称为“外宅郎君”;又在宫中挑选了六百多个精明能干的小宦官,都收为养子,然后派驻到各战区、各道做监军宦官。由此织起了一个盘根错节、密不透风的“杨派”宦官势力网。
“杨派”宦官势力从中央到地方,内外勾结、遥相呼应,无人敢碰。与此同时,杨复恭与地方藩镇(如李克用)也有秘密勾结。“杨派”宦官势力绝对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政


相关章节: 第111章 杭州钱镠第112章 大顺不顺第113章 嘴强王者第114章 各个击破第115章 破局第117章 倒杨运动第118章 后“倒杨运动”第119章 昭宗妙计安天下第120章 昭宗亮剑上架感言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