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五代十国往事 第210章 抬棺六臣2

第210章 抬棺六臣2


推荐阅读: 开局百万年魂环海贼之弹簧果实逆天符皇退圈后我靠破案爆红农门药香:山里猎户撩妻忙天罗洪荒界财阀小娇妻:顾少宠我,我超甜!快穿之这个女主早晚要完穿成天才炮灰他小姨妈皇帝与臣妻连上淘宝后我带领全家暴富农家极品的幸福生活

【抬棺六臣2】
这六人的性格秉性各不相同,除了这次给唐王朝抬棺,很难再用同一个标签来精准概括。然而历史是公正且无情的,“唐朝抬棺人”这一个标签就够用了。
在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中,特意将此六人编入一卷——《唐六臣传》,在其中,欧阳修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唐亡之后无君子!
“唐之亡也,贤人君子既与之共尽,其余在者皆庸懦不肖、倾险狯猾、趋利卖国之徒也。”
这话说得略显偏激,但这就是修爷的性格,性情中人,偏感性,钢铁直男,这是修爷身为迁客骚人的豪爽可爱之处。当我们手捧书卷,读到这番话时,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欧阳修怒发冲冠,对抬棺六臣说道:“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要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手指中国地图)都是垃圾!
凡是在大唐天祐四年(907)还活着的,都是王八蛋,好人都死绝了。
修爷口中的“好人”,指的就是以“白马驿之祸”为代表的“洛阳三惨案”中罹难的念书人,如裴枢、崔远、独孤损等。
修爷指出,虽然裴枢等人无力为唐王朝续命,但他们决不“亡唐而独存”,宁可殉唐也不愿苟且偷生。
有几个跟“六臣”有关的故事,可以看出“六臣”在后人心中的形象。
元朝诗人仇远有诗云:
“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
这是一首贺寿诗,当时大诗人方回过七十大寿,仇远以诗相赠。前半句用典“六臣”,后半句用典“九老”对仗呼应。
“六臣”有五种解释:
1,上古时期与黄帝论医的六位臣工,其中就有《黄帝内经》的主要参与者、“中医始祖”、“医圣”歧伯;
2,殷商六臣,其中就有辅佐商汤的名臣伊尹;
3,汉初六反臣,其中包括韩信;
4,唐朝为《文选》做注的六位大臣。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长子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收录了自周朝以来约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700余篇诗文,选材严谨、注重辞藻,所选大多为典雅之作,基本都是传世经典,毕竟是太子爷牵头、宫廷打造、皇家品质,值得拥有。
自问世以来,一直被文人当成是文学的教科书,属于必读科目,千余年流传不衰。
大诗人杜甫的小儿子过生日时,杜甫曾作诗相赠,以为训导,诗中就有“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告诫儿子,要熟读、精读《文选》,别干出洋相的不正经事儿!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也在其作品中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流传后世。
《文选》无可争议地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唐朝的李善、吕延济等六人为《文选》做注,即《六臣注文选》,是众多《文选》版本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久的注本。
5,唐末六佞臣,即上文的“专业团队”。
那么“姓名不入六臣传”中的“六臣”是借用的哪个典故,应该如何解释呢?
被赠诗的这位寿星老——方回,一口咬定是“抬棺六臣”,认为这是仇远诋毁自己,把自己比作柳璨、薛贻矩之辈,骂自己是奸臣。
方回对身边人说道:“他说我是唐末六佞臣,不就是暗指当今圣上是朱温吗?敢骂皇上是朱温,好大的胆子!”于是就要去告官,要杀仇远。
关于方回的故事,还有很多,与本书无关,不再展开。我们只说“贺寿诗事件”。
如果非要断章取义,只盯着“姓名不入六臣传”来看,仇远确实有口难辩。但只要稍微具备点儿诗词常识的,就会结合后半句,以对偶、对仗、互文等修辞手法反推整句话的真实意思。
“容貌堪传九老碑”,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九老”,说的是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首的九位历史名人。白居易仕途坎坷,屡次遭贬,晚年退居香山,号“香山居士”,时常与文人墨客到香山寺游玩,登高远眺、吟诗作赋,陶冶情操,时人敬称他们为“香山


相关章节: 第205章 魏州劝进第206章 南郊无事第207章 柳璨之死第208章 跑步禅让第209章 抬棺六臣1第211章 后梁代唐第212章 后梁新政第213章 统一与分裂第214章 白马青牛木叶山第215章 八部一统定契丹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