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五代十国往事 第542章 二安之叛3

第542章 二安之叛3


推荐阅读: 开局百万年魂环海贼之弹簧果实逆天符皇退圈后我靠破案爆红农门药香:山里猎户撩妻忙天罗洪荒界财阀小娇妻:顾少宠我,我超甜!快穿之这个女主早晚要完穿成天才炮灰他小姨妈皇帝与臣妻连上淘宝后我带领全家暴富农家极品的幸福生活

在上疏中,安重荣说那些身陷蛮夷的将领们“延颈企踵以待王师”,八个字勾勒出一幅极为煽情的画面。可这八个字用在沙彦珣、瞿璋、董温琪身上也许合适,如果是赵德钧、赵延寿之辈,恐怕就打脸了。
这封奏章可以看做是安重荣的开战宣言。
石敬瑭深以为患,派使者杨彦询出访契丹,向契丹解释安重荣的飞扬跋扈,近期在镇州境内发生的一切不友好行为,全是此人有意为之,目的就是挑拨两国关系,咱们不要上当。杨彦询被契丹扣留不遣。
安重荣要跟契丹人开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霸占后晋热搜榜榜首,居高不下。
被外放到地方的首席谋士桑维翰,给石敬瑭写信,分析利害,他识破了安重荣的奸计,劝石敬瑭不要被舆论裹挟,千万不要被安重荣套路,并详细罗列了与契丹开战的“七不可”:
1,如今的契丹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资源充沛,军备完善,实力雄厚,远超中原;
2,我国士气低落,且国库吃紧,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
3,契丹于我国有大恩,且事先有协议,我们无缘无故单方面违约,极大地消耗政治信誉,得不偿失;
4,目前契丹没有遭受自然灾害,孽畜繁庶,经济发达;采用了智囊(韩延徽)的蕃汉杂用(一国两制)政策,政治清平,各部和睦,藩属畏服,举国上下紧密团结在以耶律德光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体系中,没有可趁之机,无法见缝插针;
5,契丹人具备了游牧民族的优良传统,全民皆兵,每个人都是合格的战士,单兵素质远超中原汉人;
6,契丹骑兵最擅长在平原战斗,中原汉人则讲究利用地形优势,而燕赵之地方圆数千里全是平坦的大平原,地形克制、兵种克制;
7,所谓的“屈辱外交”是不存在的,这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带节奏,用区区岁币换天下太平,对中原是利大于弊的,如果两国交战,我们的损失会更大。
在奏章中,桑维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汉祖英雄,犹输货于冒顿;神尧武略,尚称臣于可汗”,这句话太值钱了。
字面意思:汉高祖刘邦,也曾向冒顿单于奉送厚、和亲;唐高祖李渊雄才大略,在起兵太原时,也曾向突厥人称臣,以换取突厥起兵的帮助。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文字背后的话:刘邦的后代——汉武帝,把匈奴赶进了西伯利亚;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同样灭掉了突厥的颉利可汗。他们的先人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低姿态事奉蛮夷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等待时机成熟,便可一雪前耻。
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同样也是在太原起兵,借助蛮夷的力量先夺取天下,这与石敬瑭何其相像,简直说到石敬瑭的心缝里去了。
桑维翰全面剖析,深入浅出,以“七不可”向石敬瑭阐明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即没理由打、没能力打、更没必要打。
“勿听樊哙之空言,宜纳娄敬之逆耳。”
——樊哙,不用多介绍,西汉开国元勋,鸿门宴上c位出道,青史留名。所谓“樊哙之空言”,指的是刘邦去世后,初生的西汉政权面临北方匈奴的威胁,执政者吕后更是遭到了匈奴冒顿单于的言语调戏,面对奇耻大辱,吕后大怒,御前会议上,樊哙闪班出奏,说自己愿意率领十万兵马,把扫平匈奴,杀他个片甲不留。
如果当时吕后听从了樊哙的建议,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强汉”一说了,恐怕汉朝也将成为秦、隋一样的短命王朝。
——娄敬,当初刘邦决心与匈奴开战前,满朝文武也是沉浸在一片主战的情绪中,唯有娄敬坚决反对跟匈奴开战,气得刘邦对娄敬破口大骂,并将他投入大狱。
不听娄敬之忠言,开战后,刘邦果然遭遇了著名的“白登山之围”,这位御驾亲征的大汉天子,险些就君王死社稷了。
事后,刘邦重赏娄敬,并在随后采纳了娄敬提出的和亲建议。
很含蓄,桑维翰把误国的安重荣和朝中的“主战派”比作樊哙,而把自己和“


相关章节: 第537章 再分魏博2第538章 安州危机第539章 安州危机2第540章 二安之叛1第541章 二安之叛2第543章 二安之叛4第544章 二安之叛5第545章 二安之叛6第546章 二安之叛7第547章 二安之叛8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