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

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


推荐阅读: 亮剑:超级士兵神算千金美又飒不败神婿杨辰秦惜星际养娃种田忙嫡女医妃权倾天下都市:从急诊科开始穿越后的我在灵能星空当总督走出十里坊马云腾第一薅神(芊舟)玉连城(柳风折)诸天从陆小凤开始这个吞金兽不好养

文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会成立一座徽州书院,在皖北成立庐州书院,在安庆成立一所理工学院。
安庆将建成长江中游的一座重工业城市。
董书恒准备以后将综合性的大学称为书院,一些专业性的大学称为学院。
如果直接改为大学的话,很多人都觉得接受不了。包括魏源他们这些老辈也觉得叫书院好。
当初淮海书院就是他们坚持的结果,要是按照董书恒的意思就叫淮海大学。
不过只是称呼而已,董书恒并不在意,只要能够为国家民族培养出人才就好。
这么一圈下来淮海军统治之下将有六大书院。在上海,还有一座传教士建立的圣约翰大学。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学院,比如师范学院、医学院、法学院、警察学院、行政学院等等。
这样看,淮海军底下的学校扩张的有些快了,师资哪里来?学生哪里来?
董书恒自己也觉得现在有些操之过急了,这样一铺开之后,原来淮海书院储备的师资力量就被摊薄。
要等书院自己培养的人才成长起来之后,再加上留学生回来了,才能够缓解这种情况。
不过他还是决定先将这些书院建立起来,他们规模可以小一些,但是只要有了以后就能够慢慢成长起来。
董书恒不认为淮海书院一家独苗就可以撑起整个华夏的人才需求。而且仅仅是一所书院,没有竞争,也不利于淮海书院的发展。
在这些新建立的书院中,董书恒还会继续聘用原来的书院先生,也会教授四书五经这些内容。不过董书恒会让他们仿照淮海书院加入一些新的学科。
学习四书五经没有错,这些学问也是华夏智慧的传承,问题在于不能够仅仅学习这些内容。
建立新书院的事情得到了魏源的支持,他认为淮海军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势力,既然选择了东西合璧,选择了糅合东西方的学问。就不能仅仅从外面引进。
现在淮海军在引进西方的学问方面做的很好多,无论是直接引进人才,还是翻译出版书籍,都做的非常好。
但是对于华夏学问的继承上却做的不好,淮海军内没几个能够称得上经儒学大家的。
是儒学对现在的华夏没有价值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儒家的教育模式虽然跑偏了,但是并没有失去其价值。
董书恒在学问上并没有偏见,他是只是单纯地希望华夏的学问更加丰富一些。
儒家的偏就偏在他不再兼容并蓄,不在吸纳新的学问进来。只是一味地对原有的经义进行解释。
这就出现了有的解释完全脱离了儒学的本意。
汉以前的儒家经典是包容百家,后来我们看到诸子百家都没落了,那是因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
因为儒家获得了帝王的认可,加入儒家的阵营才能够得到重用啊。
那个时候百家的思想还有知识却是没有断绝。
所以董书恒希望儒家能够从新走上海纳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书院中,不光是学生要接受新知识,就是原来那些研究经义的大儒们也要接受新知识的洗礼。
董书恒相信那些华夏国粹的传承者们,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们一定会做出改变。
自古以来,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曾经做了无数次改变。
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
从八月到九月,董书恒一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书院。
大部分的书院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
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
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原本,这些书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
所以,他们一个个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
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乱,很多书院都断了财源,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
事实上他们都深刻理解“


相关章节: 第二四五章 林李入朝(三更求票)第二四六章 腐朽的朝鲜王国(四更,求票!)第二四七章 先划江而治第二四八章 咸丰的困境第二四九章 肃顺改革第二五一章 穿越的高考第二五二章 论英雄第二五三章 梳理内政第二五四章 未来的政体(求票!)第二五五章 挺进月亮湖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