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孝与不孝生死绕 庞会报仇虚实辩

庞会报仇虚实辩


推荐阅读: 综武世界的宋青书末土之旅系统迟到五年,开局镇灭圣地直播手艺大师医者无双全球抽卡后我被迫欧皇了大明:开局被弃,永乐求我称帝让你代管新兵连,竟练成特种部队了?小单位种族对决:开局抽到华夏龙族蓝灵沐神特编第一作战连

曹魏灭蜀之后不久,坊间流传一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惨案,说的是关羽后裔,被一个名叫庞会的曹魏将领悉数杀绝。
庞会,出生于公元214年,曹魏名将庞德之子,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庞会的仕途顺达,离不开其父的佑荫。据说曹操在听了庞德的事迹后,"为之悲恸,为之流涕"。曹操为何如此失态?盖因曹魏元老级的大将于禁,在樊城一战中选择投降,而原属汉中军阀张鲁手下、半路出家曹魏的庞德,却在此战中拒绝关羽诱导,宁愿舍身就义。曹操感慨之余,册封庞德二个儿子为孙侯。曹丕即位后,再次封赏庞会等兄弟。从中可见,曹魏对庞德后代的尊重与厚侍。
庞会长大成人,即披铠甲。但庞会前期的军旅生涯,较为平淡。促使他拥有"性格勇烈,有先父风范"之誉的缘由,源于一个名叫诸葛诞的反叛。
公元257年,驻守时下安徽省六安市寿春镇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接到司马昭召其赴京任职的矫诏,洞察此为卸磨杀驴之举的诸葛诞,一边拒绝去往洛阳就职,一边号令属下反叛,同时与东吴联络,请求归顺并派兵支援。
但让诸葛诞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属下庞会和另一个名叫路蕃的将领,拒绝跟他举事,不仅如此,他俩还全力配合司马昭,共同对付诸葛诞。因于庞会在此次平叛战役中表现得勇猛顽强,且功勋卓著,战后被进封为乡侯。
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为正副统帅,率兵征伐蜀汉,庞会跟随。一直拒钟会大军于剑阁的蜀汉大将姜维,闻知邓艾已在绵竹阵斩蜀汉大将诸葛瞻,生怕遭受两面夹击的他,急忙率军退往巴郡。钟会即令庞会、胡烈、田续等将,穷追姜维。
这期间,打败了诸葛瞻的邓艾,修书一封后主刘禅,逼其投降。刘禅在宦官黄皓等主降派的唆使下,顺从邓艾。邓艾一边率军进入成都,一边严令诸军不得侵害降臣顺民,以防骤变生乱。
虽然邓艾想用"秋毫无犯于成都民众"之举,赢得"仁义之师"美名,但身为征蜀主帅的钟会,却因邓艾抢了头功而恼羞成怒,暗中诬害邓艾。当姜维接到刘禅"停止抵抗"之令而归降钟会后,看中姜维兵马的钟会,便刻意重用姜维,"出入同舆",进驻成都。
可能是为了加快除去邓艾,也可能是为了拢络手下将士,反正有一点,忙于"浑水摸鱼"的钟会,疏于管理部属。于是也就发生了庞会导演的复仇惨剧。
这里说个谶事,以增本文趣味。《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载:庞德在樊城抬棺与关羽死战前,曾与庞会母子道别,时年6岁的庞会,似乎知道其父此去后便将永难相见,因此痛哭不休。庞德便对妻子说:"这小子长有异相,他日必能为我报仇。"
但对于庞会在成都涂炭关羽后裔一说,史学界却存在极大争议。披露庞会这一复仇情事的载体,乃是王隐所作的《蜀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译成时下白话文就是:"庞德的儿子庞会,跟随钟会、邓艾征伐蜀汉,蜀汉投降,庞会便将关羽的后代全部杀了。"
但在被公认三国正史的《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却只字未提此事。南朝文人裴松之在加注《三国志》关羽传时,也仅是"引用"《蜀记》说法,而非"批注"。
如此看来,庞会复仇一说,极有可能是王隐无中生有。支持这一分析的理论依据,共有五点:
一是陈寿是个离三国历史最近、且著书立史讲究严谨之人。假如庞会做了灭门一事,便是大事!既是大事,陈寿为何不将此事记录在案?而且当时"尊曹贬刘"的倾向十分普遍,陈寿照理应该大书特书此事,以彰庞会"力报父仇"的忠义精神!再有一个疑点是,关羽后裔既被尽害,那么首先遭戮者,当推关羽之孙,亦即关兴庶子关彝,但《三国志》关羽传中,却有关彝活着的记载,这显然与"满门抄斩"一说不符。
二是王隐的《蜀记》多有粗糙之笔,这也就是裴松之对王隐所著《蜀记》,多以翔实史料予以推翻的原因。王隐之所以"粗糙",源


相关章节: 有仇不报夏侯霸侍奉四帝独丁奉再续卫瓘败与煌恃才傲物狂张裕一分为二看安徽身材颜面很重要韩遂的翻来覆去曹魏狗熊知多少大材小用惜庞统性情中人不贪生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