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明求生记 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报翰林出品(上)

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报翰林出品(上)


推荐阅读: 我在海贼世界召唤英灵直播:大哥,你儿子不是人啊!三国:开局被曹操三顾茅庐请出山绝世剑神大荒扶妻人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神算赘婿东莞打工的那些年谁还不是个仙帝了蜀山轶事云津鬼市傲视秋霜

腐、木匠、泥工、油漆匠接下去就是刻印了,而刻工的门槛很低,大多数的刻工不识字。
即是月刊,那么要求出书的速度快,前期做到有存稿,比如八月出的书,其实在六月份就得备好,而且古代的书没有什么国家标准,各种大小都有,长宽比例也各不相同。同一套书一般是一样大的,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刻的不同的书也经常不一样大。
这就要看纸的尺寸,在古代没个作坊生产出的纸尺寸也有许多大小不一,一张纸的大小,就代表了后期书的大小,比如有4尺整张的,有3尺整张的,对折再对折后,再裁剪就是书的大小。
那么《大明月报》的页数定为每期八页为最佳,不浪费纸张,古代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穷人家的孩子是不起书的,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小故事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特别喜欢读书,为了读书就到富人家去做工,趁机还能偷偷地看书。凿壁借光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种情况产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那是后书的价格太高了。
为了表示对先贤文人的尊敬,看到地上的纸都要捡起来。虽然东汉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对于古代社会来说,造纸术已经算得上是高科技了,所以大多数人还是用不起的。 雕版印刷术的工程量非常的浩大,就是先把要印刷的东西雕刻到一个版面上,如果有一个字刻错了就要重新再来。这样以来,书的成本中的人工费部分就非常高了。
在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南宋的淳锡年间,苏州地区印刷《大易粹言》而是册,就耗费了1300多张纸,不光纸张,其他的材料棕墨糊药,印背匠工人的吃饭的钱就有1.5贯,赁本钱,1.2贯,成本总共是大约3,3贯,这样成本的书,标定的售价是8贯, 如果把贯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一贯相当于人民币300元,怎么样,是不是很震惊。一本书需要人民币2400元,是不是普通人接受不了呢。
在清朝有一个叫徐增的人在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一部《元气集》一共是40页,整部书共印了100首诗,这本书的成本价在16两白银。在清朝年间,白银内流,导致通货膨胀,银子的价格下跌,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50元到200元,这样算下来,这本书的价格就在2400元。
晚清的大官曾国藩落地后在当时的金陵看中了一部《二十三史》。狠狠心咬咬牙,把自己的衣服都当了出去,又借了一部分钱,才买下了这部书。他的父亲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特别的高兴。
现在大家明白了吗,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明朝的官员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面写到,家里穷没有书可以看,于是就从家里有数的人家把书借来,然后在自己手抄书,很多穷苦的子弟就是靠借书抄书学习的,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出现了一代代的明人大儒 。
寒门难出贵子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古代的读书标配就笔墨纸砚,但是笔墨纸砚的价格,首先来看文房四宝之首,拿笔中的名牌南宋湖笔来说,“五十两兰蕊”、“四十两大屏”,“三十六两上条”,“三两寸楷”,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两”是指几两银子,古时湖笔以百支计量,价值即银子的两数冠于笔之前。拿这里次丐版的“三十两上条”来说,就是每100支上条笔可卖36两银子,在《水浒》第14回,吴用见阮氏三兄弟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小七,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四个好汉够喝的一翁酒估计不少,那个时代粮食产量低,就按西风六年算,两瓶也得300多,20斤生熟牛肉,至少800元,一对大鸡100元,总共购买力折合1200多元,而36两买100支笔,每支笔妥妥的400元+,让章子俊泪目的自己从幼儿园到现在,破坏掉的笔都得好几万?
再来看看古代墨的价格,墨的价格贵的“一螺值万钱”,即10两白银,便宜的则要算一番,北宋沅州公使库重修整雕补刻《续世说》时提及,今具印造《续世说》


相关章节: 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四十七章 定亲酒第四十八章 上任后的骚操作(上)第四十九章 上任后的骚操作(下)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报翰林出品(下)第五十三章 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一)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二)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三)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四)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