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朕即大宋 第十章为江南奠定所有基础

第十章为江南奠定所有基础


推荐阅读: 诸天:从成为刘沉香开始崛起我有一个破碎的游戏面板开局一枚建城令攻心我的谍战可以无限模拟全民修炼:我的身体自己会修炼遮天之太阴皇子联盟:我真是摆烂选手求生种我的因果模拟器穿越到十年后女友变成了富婆综武从葵花宝典开始

听闻赵桓询问,杨时恭敬地回道:“官家计算并无差错。但这结果仅能知晓我大宋粮食略有富余。若朝廷以此为依据,推行政务,恐怕会与实物相差甚远。”
赵桓看了看杨时,这位老臣虽然说的非常含蓄,但意思表达地非常清楚。皇帝你这份数据就是书生意气式的幻想,屁用没有, 完全无法用来处理政务。
赵桓倒也不是很生气,他从来没管理过一亿人规模的政务,政务经验不足十分正常,这也是这些老臣们存在的意义。朝廷新政,需要这些老臣以资深经验来规避一些政策中的不合理内容,减少新政与实际现实的偏离。
“那计相来跟朕说说,朕这份计算究竟有哪些偏颇之处。”
杨时说道:“官家计算粮食大概剩余八亿石,臣以为或许并不止八亿石,只是这些粮食都被浪费、遗弃了。”
“遗弃了?”赵桓非常震惊。这可是非常珍贵的粮食!而且规模高达八亿石,怎么会被扔弃了?当这是经济危机吗?牛奶、小麦都倒进沟里。
杨时继续说道:“并非官家以为的将粮食成车成车焚毁,而是这些粮食没有任何意义,自始至终从未进入大宋任何子民眼帘,便已经被浪费。”
“计相且详谈。”
“那臣先位官家及诸位相公讲一下粮食分布。我朝良田近十亿亩,每亩即便产量两石,粮食亦在二十亿石以上,事实上更远不止这个数字。但并非平均分布。”
“在北方陕西、秦凤路等地,时常大旱,粮食不足。在河北,黄河不时泛滥成灾,千里泽国,无法生产。所以整个朝廷都要指望东南漕运。盖因二十亿石粮食,绝大部分产自东南。”
闻言,赵桓深刻的点头,这么说来,自己之前的理想算法的确大而空泛。
如果想搞大宋全国的工业生产,那个数据很难提供多少支撑。
不过如计相杨时所言, 粮食都在东南, 这意味着东南一带,农业生产力已经略有剩余,可以解放出人口投入工业生产了。
至少在东南推动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已经有了充足的条件。
赵桓思索间,杨时继续说道:“但东南粮食富足,却并不意味着普通百姓生活亦已富足。这些产出的粮食并没有进入民间,而是大部分被浪费在两个方向。”
“其一是我朝设立的转运使司。天下泰半之财富,需要从地方不远千里转运到京城。但受制于交通不便,转运途中大量粮食被消耗。年年如此,意味着天下无数财富根本无法流通,就白白浪费在了转运的途中。”
一众宰相们都默不吭声,转运使司制度是大宋的国策,从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就定下了强干弱枝之法,举京师之众以临四方,所以要将地方上的税赋、钱粮都转运到朝廷掌控的指定地方。以免地方作大,重导藩镇割据的覆辙。
也正是在这种矫枉过正的国策下,大宋才会有一国养东京一城的说法。
但连年的转运,也使大宋的徭役极为沉重, 百姓年年服役,作为民夫运输钱粮。这种役夫也几乎成为大宋一个时代的经典印象。逼得王安石不得不推行募役法减轻大宋百姓的徭役负担。
这实际上几乎等同于大宋年年在打仗,举国范围内都在转运钱粮, 无数粮食就这么浪费在了运输途中,别说百姓没见到,官员们没见到,就连赵桓这个皇帝也没见到。
天量的粮食就在一处一处的转运中消耗掉了,既劳民又伤财。
这项国策,只能评价为矫枉过正。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被中唐以来那持续数百年的武人乱国搞怕了。
武人乱国,可是比文臣乱国残忍太多了。杀人如麻,吃人成风,数百里一片鬼蜮,那都是常态。
限制武人,成为包括武人在内所有阶层的一致意见。朝廷必须确保整个国家不会重走藩镇割据,武人乱国的道路。
但这项国策,其实有些一刀切的意味。
赵桓说道:“转运物资,避免地方做大,无疑是一项良策。但不问是非,不切实际,便下令各地将钱粮全部转运到朝廷,无疑是极大浪费。”
“尤其在


相关章节: 第五章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第六章肃清山河第七章秦桧小儿止啼,士大夫一败涂地第八章国家欣欣向荣的财政第九章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祸患的方法第十一章三亿贯税收实现!第十二章调动士大夫锐意进取的方法第十三章军费一亿八千万贯第十四章壮大女官/后宫?第十五章投资教育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