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怎么漂亮怎么来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怎么漂亮怎么来


推荐阅读: 死遁后成了表兄白月光我和纲吉君结婚的第三年和男主同归于尽后小狐妖不想揣崽别想掰弯我这个游戏处处高能恋上青梅这件事永恒成长小心魔(穿书)公主殿下嫁到西游:拜师花果山,猴子不出世了女神的超级赘婿

元青花梅瓶因为没有麻仓土,做不了,那么北宋汝窑青釉梅瓶就好做了?
肯定也不好做,因为仿制汝窑瓷器,也肯定不看工艺造型,而是需要合适的釉料。
现在汝窑青釉的釉料,被陈文哲攻克了, 就看造型了。
此时陈文哲眼中的梅瓶,可就不止是世人眼中那种梅瓶的形象了。
因为他知道,梅瓶的造型也有很多种。
近代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中云:“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 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梅瓶与经瓶有着一段历史渊源,宋人袁文所著《瓮牖闲评》中有“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之言。
所谓京瓶就是经瓶,而经瓶名字的由来,又和讲经制度有关。
讲经制度及讲筵制度,也就是经筵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这种专盛讲筵用酒的酒瓶就有了一个特殊名字,即经瓶。
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经筵制度被废止。
然而经瓶的特殊造型,仍然备受文人士大夫所青睐,从而被用来插花。
梅干的那种瘦骨嶙峋,配以造型婀娜的经瓶,更显得韵味无穷。
因而被冠以另一个更诗意化的名字——梅瓶。
久而久之,“经瓶”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初始陶器,慢慢进化的过程。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
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 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
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
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
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其实从初始的实用器,一直到最后的观赏器,梅瓶一直在变化。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
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
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
所以,在器型上来说,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
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
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 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 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搬动时, 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这样美酒美器,就会让人喜闻乐见。
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
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根据这一点,也可以把历朝历代梅瓶的特征,把握住,并研究明白。
原来陈文哲对于梅瓶就十分熟悉,但是现在有了隋侯之珠这个大型资料库对他全面开放,就让他对于梅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可以说,从梅瓶被创烧,再到定型、定名,一直到最辉煌的巅峰,各个朝代都有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
这一次,陈文哲追求的就是从创烧到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当中梅瓶的所有化身。
当然,做的第一件肯定是北宋汝窑青釉梅瓶。
梅瓶出现于唐代,却是盛行于宋代。
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
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
这时的梅瓶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知道这些特征,又有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件北宋汝窑梅瓶确实简单。
但是,要想追求全器型梅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说元代的青花梅瓶,就是明代早期


相关章节: 第一千一百章交错、间错、原色、复色、兼色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细节定成败第一千一百零二章不可多得的精品第一千一百零三章无穷变幻的釉色第一千一百零四章大成之作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变化多端梅瓶系列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十大经典第一千一百零八章十窑九不成第一千一百零九章远超古人的现代工艺第一千一百一十章陶瓷珍品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