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瓷中人造宝石

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瓷中人造宝石


推荐阅读: 死遁后成了表兄白月光我和纲吉君结婚的第三年和男主同归于尽后小狐妖不想揣崽别想掰弯我这个游戏处处高能恋上青梅这件事永恒成长小心魔(穿书)公主殿下嫁到西游:拜师花果山,猴子不出世了女神的超级赘婿

只要想想,朱元章能够烧制几十年的官窑器,那么传到了建文帝这里,他能不烧?
就算初期没有心情烧,后来天天打仗没法烧,那么景镇的御窑厂就停工了?不可能!
建文帝继位之时,洪武大帝都发展官窑几十年了。
这个时期,建文帝的官窑就算不留款,这四年生产出来的瓷器,也肯定是洪武时期瓷器的巅峰器型。
所以,建文款官瓷,最少也有着洪武时期的特征。
至于瓷器品种,其中肯定有青花瓷,色秞瓷等,这是肯定的。
而彩瓷,肯定也必不可少。
这些瓷器,或者说继承自洪武大帝的官窑瓷特征,最少也不必洪武时期的要差。
所以,建文官瓷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这一时期的瓷器,肯定是器型规整,胎质细腻,秞色温润如玉,工艺精致。
因为这也是洪武时期瓷器的特征,甚至还是永乐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
建文官窑器型前承洪武,后传永宣,也不可能太差。
陈文哲从收集到的建文官瓷(存疑),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瓷对比,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瓷器,一改洪武质朴宏大的器型,变的隽秀典雅。
胎质好像也比洪武更为细腻,器型与绘画纹饰,与后来永宣生产的官瓷有惊人的相似。
这一点倒是符合实际,毕竟建文帝是年轻人,他不可能喜欢老年人喜欢的瓷器。
还有青花料,这也是臆造不出来的。
这一时期使用的青花料,应该与永宣青花一样,呈现的是“苏麻尼青”料固有的特征。
发色也相同,应该是深沉浓艳,颗粒浑散自然,锡斑凹凸明显。
器型纹饰不但与后来的永乐宣德瓷类同,也明显看出有洪武遗风的存在!
这说明在建文年间,瓷业生产力已得到稳定发展。
当时的景镇是战争的后方,“靖难之役”的战争,应该没有对景镇瓷业生产,造成太大的破坏和影响。
建文瓷中“苏青”料的使用,景镇瓷业历史记述中从来没有阐述过。
但从一些建文官瓷上的彩料、纹饰特征推断,可以断定“苏麻尼青”的原料,在大明建文朝已得到大量进口和使用。
而且景镇窑工,已熟练的掌握这种青料的使用技术。
其中有一件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就表现出来了这一点。
陈文哲虽然看道的是图片,但是他还是能够看出来,这应该是一件古董。
看器型,它高30.6cm,口径7.5cm。
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缠枝莲纹。
壶身菱形开光圈内,画折枝花果纹。
壶身旁绘牡丹花纹,壶身下近足部绘变形莲瓣纹。
壶底足圈内满秞,壶流与颈间有一云板相连。
壶柄上绘四朵灵芝,柄下有三颗乳钉,壶流两侧绘卷草纹。
在其造型与绘画工艺中,洪武遗风十分明显。
而壶流正面书写有,《大明建文年制》青花楷书六字款。
这与洪武和后来的永宣青花大壶落款,有明显区别。
特别是使用的青花,呈“苏料”典型的特征。
这样的青花,青入胎骨,发色深沉浓重。
在从整体看,整器工艺精致,气势宏礴。
这只建文款青花花果纹大壶与景镇珠山官窑遗址中出土的“永乐花果纹青花大壶”,可以说是如出一澈。
其造型,画工,胎釉、青花发色都有惊人的相似。
尤其是青花原料的使用,无论其发色、浑散、颗粒、锡斑,微观等特征,都有惊人的雷同。
而这正说明,景镇瓷业的制造工艺,是历代传承有续的。
永乐官瓷在制造工艺上,很大程度继承了洪武和建文时期的技术。
其实,这有点给建文帝朱允炆增光添彩。
毕竟建文帝在位时间太短,而他又是继承自洪武帝。
所以,严格来说,永乐大帝继承的是建文时期的官窑瓷器。
而这一时期的瓷器,最多在表现形式上属于比较新潮。
当然,这一点是在古代的新潮。
毕竟是新朝新气象嘛,年轻的皇帝,看待实物的眼光


相关章节: 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大明洪武年制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洪武官窑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瓷质之贵在于瓷泥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十分悲催皇二代第一千五百五十章岁月的包浆,哄骗不了人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长大自立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永乐款识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禁造官样空白期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帝王年款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莫走偏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