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青花玲珑瓷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青花玲珑瓷


推荐阅读: 死遁后成了表兄白月光我和纲吉君结婚的第三年和男主同归于尽后小狐妖不想揣崽别想掰弯我这个游戏处处高能恋上青梅这件事永恒成长小心魔(穿书)公主殿下嫁到西游:拜师花果山,猴子不出世了女神的超级赘婿

康熙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比如,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
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
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
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
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只不过,清三代的康熙出品,怎么也算是精品。
所以,不管什么款的康熙瓷器,市场价值都不低。
当然,雍正、乾隆会更高。
特别是雍正时期的瓷器,这个之前已经说过,陈文哲还仿过雍正的瓷器。
只不过那一次仿的,主要是单色釉瓷器,并没有单独放过雍正青花瓷。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推陈出新之处。
这没办法,上下五千年下来,不说其他,只是一个瓷器,就被古人研究了个通透。
所以到了明代,想要推陈出新也已经很难。
这一时期想要制作好的瓷器,也是需要仿!
只不过这些官窑瓷,仿的是前代官窑。
这样一来,雍正、乾隆两朝的瓷器,还是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
但雍正时期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为特征。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
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
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
当然,准确的说起来,也不算创新,但是制作的品质,肯定算是最好。
景镇青花玲珑瓷,是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玲珑瓷又称“米花”,霓虹人称为“米通”,西方人把它叫做“嵌玻璃的瓷器”。
认真说起来,这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所以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
镂空雕刻之后,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
这种青花玲珑瓷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灵巧、明彻、透剔,显得特别高雅秀洁。
青花玲珑是把青花与玲珑,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处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产物。
碧绿透明的玲珑,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衬托。
其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里有花,结合得天衣无缝。
它采用镂雕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
再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
再绘以青花,施釉后高温烧成。
青花玲珑以其玲珑剔透、幽静雅致、精巧细腻、朴素大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为人们所推崇备至。
这种玲珑瓷器的产生,源于产品缺陷。
在宋代,景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
可能由于偶然,在烧成熏炉的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
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
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景镇不仅能够成批生产玲珑瓷器,还把晶莹剔透的玲珑与青翠幽雅的青花结合,组成巧夺天工的图案,烧造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玲珑瓷器,成为景镇瓷器中的一代名品。
现代,青花玲珑瓷主要集中在餐具、茶具等日用瓷上面。
在创意陶瓷方面,景镇陶瓷艺人也将玲珑瓷,做到了青花瓷首饰上。
结合现代美的青花玲珑瓷器,是景镇创意陶瓷的特色。


相关章节: 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禁造官样空白期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帝王年款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莫走偏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崇祯青花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官窑标准器第一千五百六十章独树一帜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七种呈色效果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上等佛头青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明代霁蓝,首推宣德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