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章

第一章


推荐阅读: 死遁后成了表兄白月光我和纲吉君结婚的第三年和男主同归于尽后小狐妖不想揣崽别想掰弯我这个游戏处处高能恋上青梅这件事永恒成长小心魔(穿书)公主殿下嫁到西游:拜师花果山,猴子不出世了女神的超级赘婿

  1869年,英伦传教士威廉森,在出版的《华夏北方的旅行》一书中,记载了他在博山看到琉璃生产的盛况。

  “只见博山上空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人们都在紧张地为制造玻璃而忙碌着。当时不分老幼,约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从事玻璃制造业,每年向外输出七十多万斤玻璃制品……”

  德意志传教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英伦传教士威廉森,在同治年间都曾到过博山。

  他们分别在《旅华日记1868—1872年》和《华夏北方的旅行》中对博山作了生动的描述。

  齐鲁博山的料器,是华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每年经由济南输出的数量约7000担。

  ……聪明又智慧的匠师们把附近出产的岩石研细后,用硝酸钾煅烧,制成料器。

  这里的山丘蕴藏着丰富的石英矿,石灰和煤,而这些都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和燃料。

  数千年来,擅长制造瓷器的中华民族,在制造玻璃这一行业方面,是显着地、远远地落后于欧洲。

  但是,只有在博山这个地方,却做出了值得世界承认的成就。

  光绪三十年初,齐鲁巡抚周馥批准齐鲁省农工商各局,关于创办博山玻璃公司的呈文,并拨库银五万两作为官股。

  这时华夏第一家官商合办的玻璃公司,由此诞生。

  《华夏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载文称:“博山为中国第一之玻璃制造地,原料与燃料之丰富,以及工资之低廉,为其发达之最要素。欧战以来,外货一时输入杜绝,博山玻璃之需用,博得非常声价,北自满蒙,南至南洋,殆无不知博山玻璃之名者。”

  民国商务印书馆编印的《重编日用百科全书》记载:“吾国组织玻璃厂,始于前清光绪季年,时有山东博山玻璃厂。”可见其影响之大。

  博山琉璃最初的销售方式,主要是集市贸易和长途贩运。

  后来,随着生产的日益发展,出现了专门销售博山琉璃的商店——料货庄,其销售范围更加广阔。

  史料记载,清朝至民国时期,博山曾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100多个料货庄。

  这些料货庄呈网状分布,以博山为中心,辐射全国,真正实现了“琉”通天下。

  这么出名的一门手艺,到了现在自然不会默默无闻。

  陈文哲稍微了解,就发现现在的齐鲁也是琉璃制作大省。

  可谓是千年琉璃,新派的“网红”!

  新华夏成立后,博山琉璃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原有的琉璃作坊经过改组合并,一跃成为国营工厂。

  生产设备、制作工艺不断提升,产品研发不断拓展。

  以博山美术琉璃厂为代表的大型琉璃企业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全国琉璃业的翘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研发,截至目前,博山琉璃产品有几十个门类,上千种类型,近万种花色。

  其代表性作品如琉璃花球、花插、摆件等热成型产品技艺独特、神妙奇工、令人叫绝;

  琉璃内画产品工精艺绝、独树一帜,称为内画艺术的“齐鲁画派”。

  套料凋刻及名贵色料“鸡油黄”“鸡肝石”凋刻制品,古朴凝重,饮誉海内;

  灯工产品玲珑小巧、细腻雅致,让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为世人熟悉和认同的,当属琉璃内画和名贵料器“鸡油黄”。

  博山琉璃内画的技艺,是从神都传入的。

  相传清道光年间,神都琉璃画师周乐元的内画技艺高超,但秘不示人。

  为了保密,甚至专门雇了一个老头看门,来客通报,待他将内画的工具收拾干净后方可待客。

  一天中午,博山协顺帽庄的商人王凤诰,因事去周乐元家。

  适逢看门的老头正在打瞌睡,一心想探个究竟的王凤诰,脱下靴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

  周乐元慌乱中不及收拾,被王凤诰窥得用内画竹笔作


相关章节: 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瓷器绝技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华夏之奇、陶瓷之谜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艺艺精绝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皇宫贵品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琉”通天下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战国琉璃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天工自成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一半技艺一半运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天球、长颈瓶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