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


推荐阅读: 光与暗的黑龙翼离乡三千里古宅寻梦,恰似离人归七把刀传社恐领主我只想低调一点绝世唐门,从和霍雨浩换宿舍开始沈家嫡女退婚后,禁欲残王破戒了仙武神煌高山果园请公子斩妖我的分身把低武练成了仙武

北京1506年(弘治十九年)7月10日。
成都进入北京的第一批通讯人员,在蓉城通讯大学唐坤的带领下到达燕京。随着他们的到达,成都的电报线路也到达了北京。
他们到达后首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与青岛、天津取得联系,并考虑建立快速通信的方法。这个任务由青岛、天津官府来完成。二是,建立大明第一家邮政所,选择到北京、青岛、天津逐步到南京、福州、广州的通邮路线。
除了保持电报通信之外,邮政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卖报纸。为了联络青岛、天津,为了及时准确下达朝廷的命令,北京同青岛、天津的通讯采用光通讯和电报同时进行,他们一路上测试考察作为光通信的站点。北京到天津、青岛基本是平原,一马平川,上千里的大平原采用架空线路。 他们基本上选择了在城中、小山建造木塔加气球的光通信方式,预计要几十个中继站,才能到达天津、青岛。这些中继站不但要留下通信兵,还要留下警卫,他们人手少,只能再雇佣一些当地人。并通过朝廷向当地官府打招呼,起码要让他们知道这是朝廷的机构。
大同、成都、青岛之间开通的电报业务,得到了大明民众的追捧,业务红火。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京城里反映更加强烈,因为这里没有通达电线,因此也就没有开展电报业务。给大明日报社来信询问此事的越来越多,有的信件居然有指责的言辞,说是皇家不应该对于朝廷耿耿于怀,内阁改制已经完成,为什么对于京师还限制电报业务?他们那里知道铺设电报线路朝廷是要表态的,不然就会造成双方的误解。
信件太多了,反映太强烈,报社把这个情况还有一些信件上报到朱厚炜那里。朱厚炜指示:选择有代表性的信件登载到大明日报上,不要评论,也不要解释,当做新闻事件处理。
其实,写这些信的就有不少是官府的官员。终于有人写了奏章呈报到朝廷上,说是京城应该开通电报业务,朝堂上也就有了公开的议论,最先做出反映的是兵部尚书马文升。
马文升写了奏疏,附和京城应该引入电报业务的意见。他是兵部尚书,自然技高一筹,提出了一个附加的条款,就是同时要求保证九边前线的电报通信,使朝廷和九边的边军通信及时畅通。
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 。明代重臣、诗人。
景泰二年(1451年),马文升登进士第,授为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明武宗时上疏乞去。正德四年(1509年),遭权宦刘瑾削秩除名。
正德五年(1510年),马文升去世,年八十五。不久后复官,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加赠左柱国、太师。
马文升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历仕五十六年,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又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1368年,元惠宗妥欢贴睦尔
(本章未完,请翻页)
退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史称"北元",由于明军的不断打击及蒙古各地贵族离心离德,1402年北元灭亡。虽然元朝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权已不复存在,但各部落依然保存有一定实力(比较强大的有瓦剌、鞑靼等部),不时南下骚扰明朝边境。因此明朝沿长城设置军事防线,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从最东面的辽东镇至最西面的甘肃镇,共有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九个军事重镇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看这个意思好像是皇家急需开通京城的电报业务,求着朝廷了,所以皇家顺便捞点好处,真亏他想的出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奏章长了朝廷的脸面,特有面子。内阁首辅杨廷和立即写了节略,并事先做了票拟,上报到皇


相关章节: 第一百三十一章大明日报第一百三十二章传统农业和工商业之争第一百三十三章炜儿,你怎么看第一百三十四章报纸的影响力第一百三十五章建国设想第一百三十七章南海舰队第一百三十八章船队奔袭大鹏湾第一百三十九章参谋制度第一百四十章海盗不是对手第一百四十一章关门打狗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