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明朝大祸害 第33章 地很瘦

第33章 地很瘦


推荐阅读: 开局我被抓到地狱十九层三国之曹家逆子闯荡玄武大陆的我我在恐怖游戏中狂开金手指江湖醉得意乾坤证道黄道面的繁荣农门悍妻:重生宰相太粘人极品打工人大明小公爷我能把梦中的一切带入现实神剑玄师

这一路走过去,龙岩峰发现,大片大片靠着河边、湖边的土地种的都是小麦或者谷子。这无疑是很不划算的,小麦和谷子都是旱地作物,将它们种在这么潮湿的地方产量反而不理想。
这种土地拿来种水稻才是最理想的,灌溉方便,产量也比小麦、谷子高得多。可是这一路走过去,龙岩峰始终没看到哪怕一株水稻。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拦住一位老农,说:“老伯,跟你打听个事。”
那老农一见他这身宦官制服就吓得浑身发抖,不管不顾的扑嗵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参见公公,参见公公!”
龙岩峰扶起他,说:“不要害怕,我不是来找你麻烦的,我只是想跟你打听个事。”
老农民瑟瑟发抖,结结巴巴的说:“公……公公请讲!”
龙岩峰指向那些种在明明适合种水稻却强行改成麦田的田地:“这些田那么潮湿,更适合种水稻吧?为什么你们不种水稻,反而种小麦和谷子?”
老农民茫然:“种水稻?这不是只有南方才能种水稻吗?老汉我种了一辈子田,从来没有听说过北方也能种水稻。”
龙岩峰:“……”
好吧,明白了,不是人家不愿意种水稻,而是压根就不知道北方能种水稻。
东北那么冷都能种水稻,相对要暖和得多的华北却没人种过,很搞笑,是不?但这就是现实。
北京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公元三十九年,南阳圣童张堪官拜渔阳太守,而渔阳,正是今天的北京。张堪在任十年,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带领老百姓在水源丰富的地区营造水田,大规模种植水稻,使得渔阳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增,百姓因此致富。当地百姓对这位文武全才,上马能领兵破敌,下马能把地方五谷丰登、夜不闭户的太守极为爱戴,留下了“桑无附枝,麦穗双生。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的歌谣,代代传颂。而到了唐朝,北京一带水稻种植面积更是大增,因为唐朝正撞上了难得的温暖期嘛,连四川都能种荔枝了,在水源丰富的地方种水稻有什么出奇的?当时的唐人在湿地种水稻,旱地种麦粟,连年丰收,河北地区十分富庶。也正是靠着河北地区那发达的农业和在与契丹人连年恶战中磨练出来的精兵劲卒,河朔三镇成了大唐最为强悍的藩镇,终大唐一朝都没能彻底解决河朔三镇问题。
可到了五代十国,连绵的战火让北京地区的灌溉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那些擅长种植水稻的老百姓不是被杀就是南逃,到辽宋对峙的时候,别说北京,整个河北都很难再闻得到稻花的香味,看得到那金灿灿的稻田了。到了明朝,整个北方的人基本上都已经忘记了北方曾经大规模种植过水稻这档子事,再加上明朝是一个相对要寒冷、干旱得多的时代,北方的气候对水稻不怎么友好,于是,“北方不能种水稻”就成了结共识,终大明一朝,都没能再像大唐那样在北京郊外营造出成片的水田,看到稻浪起伏的美景。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在明朝中后期,北直隶一些州府便在地方官员的带领下试验性的种植水稻,结果大多都获得了丰收,那产量可比种小麦、谷子高太多了。只是这些官员刚干出点成绩便被调走,新上任的官员不见得有这样的才干,在失去政府的支持后,水稻种植事业马上便陷入了停顿甚至倒退。万历三年,工部给事中徐贞明总结了过去数十年顺天八府种植水稻的经验和教训,上书万历提高议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发展生产,寓兵于农,但并未受到重视,反倒给贬了。到万历十三年,这哥们再次上书万历,提议在北京周边地利利用海河、永定河等河流那充沛的水源营造水田,种植水稻,他认为在京津地区大规模种植水稻大有可为,若能成功,京津地区便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必再依赖南方的漕运了。这一次他的建议得到了重视,被批准了。于是这哥们三下五落二,营造了近四万亩水田,准备大干一场,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想要营


相关章节: 第28章 出奇制胜第29章 不想努力了第30章 走开,朕要装逼!第31章 子承父业第32章 搞错了第34章 卧虎藏龙第35章 好大一堆肉第36章 狗屎第37章 褐煤第38章 自恋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