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隋唐天字七书


推荐阅读: 咸鱼的悠闲人生疯了吧!你真是御兽师?三国之我是个小兵游戏就位,玩家登场新言同记恶鬼当道斗罗大陆之小丑斗罗同礼录凡人之散修之路网游之帝国浮沉乌鸦给了我一双眼落雪之战

  征伐辽东,铩羽而归。

  李世民需要正式开始思考和布局,后贞观时代的国家大事。

  他再一次体悟贞观之风,进谏纳谏的繁华似锦,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他也开始拨乱反正。

  否定自己,再超越自己。

  李世民下了一道诏令,让魏征的妻子和儿子,从长安动身,觐见自己。

  已经有很久,他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了,这种永不满足,求贤求知若渴的状态,已很久不曾出现过了。

  征辽之后,李世民和魏征和解。

  或者,魏征并非鸥鹭忘机,而是心怀机心,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用其长,容其短,不正是自己这一路走来,标榜的执政风格吗?

  李世民除了亲自在回归的路上召见魏征的妻子,以示对贞观一朝风采的怀念外,他还下令,让人重新将魏征墓前,那块自己下令推倒的墓碑,再一次树立起来。

  那是李世民亲自书写,亲自制作的碑文。

  那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了一种永远不应该逝去的风格。

  即使已逝,即使只剩追忆,即使不能再复现,那也要成为一种标杆,永远屹立在魏征的墓前,也矗立在历史的书页之上。

  事实上,李世民后期之风,和贞观之初,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除了对于进谏越来越难以心平气和地容忍和接受外,李世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方向,一路狂奔。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一朝的风气,在魏征已逝之后,已和贞观之初大不相同。

  李世民曾经召集大臣们,虚心地向他们说:“夫人臣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欲闻己过,卿等须言朕愆失。”

  但李世民得到了一个或者可以称为喜,同时又可以称为忧的回答。

  长孙无忌,李世绩等大臣都异口同声地说:“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

  人谁无过,人谁无失、

  但到这个时候,李世民最亲近的人,已经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说心里话,或者是犯颜直谏,忤逆龙鳞了。

  大臣们,已不是昔日的大臣,而李世民,或者也不再是贞观之初的李世民了。

  天子皇帝,苍天以下,唯此一人,久在其位,大概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些或多或少不近人情之处,或是早已飘浮在空中,自认神圣了。

  但刘洎站了出来。

  或者,当时的大臣,也只有他愿意说几句可能惹火李世民的话了,但刘洎似乎也远比当年的魏征,他讲话更有艺术性和委婉度。

  他说的话,可能惹火李世民,但却绝对不会惹怒李世民。

  刘洎振振有辞地说:“陛下化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上书人不称旨者,或面加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之路也。”

  李世民心中大动,发自内心地说:卿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可见,到此之时,李世民已由“导人以谏”,至“悦人以谏”,再到“难于纳谏”,最后已到“抗拒进谏”的转变了。

  对于进谏的四段式,李世民一朝的大臣,和他一路走来,心中通透,完全能掌握李世民的心意。

  因而,到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就基本上很难听到真心话,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了。

  李世民已经逐渐脱离实际,也可能不再实事求是了。

  而一旦脱离了根基,就只能进化为纯粹的政客,很难说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李世民死于贞观二十三年,这或者是国家的幸运,也是李世民个人的幸运,如果他再活二十年,说不定,历史之上,会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李世民。

  天有阴阳,人也有两面,谁能例外?

  但存在即是合理。

  圣人无情,皇帝更无情,治理国家,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小儿女的真情实感,而是需要站在一种更高的层次,更多的角度,去平衡


相关章节: 第308章 倾巢而来决胜负,驻跸之战凶万分第43章 立新朝统一之范,为万世垂范之法第309章 险极危极算侥幸,好死赖死谋生死第310章 土山虽高天命在,直取平壤亦两难第311章 路漫漫终回故土,夜茫茫再见太阳第313章 罪或不实必欲死,战有袭扰终下之第314章 名为藩属终坐大,一山二虎难为雄第315章 有算对无算必胜,忠贞遇背叛不负第316章 一战二婚延陀败,三主十八见终章第317章 一中二立三登场,西域自古皆我土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