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唐:天上掉下一个翼装飞行驸马


推荐阅读: 燃钢巨龙平凡的人的平凡的日记反派:多子多福,从日本开始八零渔女嫁硬汉,赶海养娃福气多重生归来,家里户口本死绝了穿成侯门主母,我成了京圈白月光粟宝小说免费阅读凌驾万界仙道至尊九脉传奇,我可九打一惊悚游戏:疯批美人她不讲武德网络世界的大事件娇娇在侧:冷厉九千岁也被撩动凡心

赵笔直的身躯站于屏风旁。

昂首挺胸,自信满满的竖起三根指头:“吾有三策。”

“那三策?”

李世民好似热锅里的蚂蚁,恨不得打死赵牧,这时候还故意卖关子。

“你倒是说啊。”侯君集催促。

赵牧面色淡定,直言说:“欲灭高句丽,必先解决补给线,此事不难,但耗费时间。”

说着,他指间重重敲着行军地图说:“诸位,东北不光有高句丽,也有韦室,靺鞨,铁利等部落,我观诸将求战心切,干脆攻占此处。”

“晋国公,东北苦寒,多为不毛之地,没必要浪费时间吧。”李道宗说。

“文盲。”

赵牧鄙夷的说:“这不怪伯父,过阵子,百官去骊山书院补补地理课,肯定改变对东北地区的固有印象。”

“说正事。”李世民呵斥。

赵牧滔滔不绝,道出自己的建议:“高句丽沿着山脉修筑防线,等于画地为牢,但西侧为广袤肥沃的平原,比关中地区更大,更富饶,灭韦室,靺鞨,铁利等部,这片区域归大唐所有。

朝廷推行屯田制,募集河北道百姓去屯田,不出三年五载,此处定成为千里粮田,再战高句丽,漫长的补给线问题迎刃而解,即使有小瑕疵,已不足以导致全军覆灭。

另外,粮食大丰收,避免河北道百姓起义,勉强算是一石二鸟。”

屯田?

李世民轻声嘀咕。

以前他以为东北苦寒,不宜农耕,故而从未考虑屯田之事。

今赵牧提起,瞧着他信心十足的样子,分明胜券在握。

“这是个好主意。”房玄龄说。

百官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张亮走到赵牧身旁,低声说:“晋国公,你别诓骗陛下啊,屯田是不错,但你未考虑气候问题,东北寒冷,冬季冰冻三尺,招募百姓屯田,冬季容易冻死人啊。”

尉迟恭驻兵辽东,他去后没少听对方发牢骚,咒骂冬季苦寒的气候。

“咳咳...”

李靖抱拳轻咳。

百官望去,李靖说:“晋国公已有考虑,某率军远征吐谷浑前,晋国公建议某带回来一类植物,目前,我府内存储数百斤种子。”

呃...

百官错愕的望向赵牧。

听李靖所言,赵牧似乎早着手处理灭高句丽。

唯独李世民面色低沉。

赵牧,执掌十余万精兵,李靖,担任兵部尚书,私下里密谋,他竟然毫不知情。

所幸他们没有异心,不然长安危险万分。

他瞥了眼赵牧,再望向李靖,不悦的询问:“何物?”

“禀陛下,晋国公称之为棉花,据说特别保暖。”李靖躬身汇报。

棉花?

李世民闻所未闻。

不对...他早年听赵牧说起过。

狐疑的询问:“赵牧,此物行吗?”

赵牧轻笑说:“单靠棉花,时间上来不及,幸好北疆牛羊多,派百姓放牧,加之各地作坊,必能制作海量的棉衣。另外,水泥,红砖建房,火坑保暖,御寒问题基本解决。

若朝堂减税,兵勇百姓立足于东北,即为灭高句丽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也行吗?

以前只觉得赵牧是自己享受,连带造福于民,孰料适合于东北。

但李世民哪知晓,火坑起源东北,后推广于北方。

一时,李世民瞥向文武百官:“何人愿去征战,屯兵,屯田?”

“陛下,臣愿前往?”张亮毛遂自荐。

见状,段志玄抱拳说:“陛下,臣愿望。”

“陛下,末将愿望。”侯君集请战。

李道宗,李孝恭,程咬金,张公瑾等纷纷请战。

李世民托腮思索,一个萝卜一个坑,侯君集剑指高句丽肯定不能去东北,片刻说:“段志玄,任河北道北行军大总管,领河东一万左卫兵勇前去屯兵,修建军堡,张亮任平虏大将军,领两万右卫征战,灭韦室,靺鞨等部。”

“喏。”

二将领命


相关章节: 第446章 你身体不行吧第447章 佳人环绕第448章 风景之边独好第449章 入朝请罪第450章 论战高句丽第452章 和亲第453章 血性何在第454章 一锤定音第455章 我不伺候了第456章 分道扬镳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