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盛世逍遥乱世王


推荐阅读: 村医直播:我看病能开宝箱入侵万界我在诸天世界杀疯了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我儿明明是纨绔,咋成帝国之虎了苏洛帝婧顽石吾弟大秦第一纨绔文娱:开局拿杨老板小金库搞投资懒人系统封地1秒涨1兵,女帝跪求别造反和家暴男同归于尽后,重生恶女一刀一个兽世娇宠:小可怜她根本翻不了身

的地方,都收到了欧阳俊文和南宫雪舞的书信,大家都按照书信当中所交代的,一一的做了安排,然后就在过年的前一天,进行了放假。

盛京城内的府上,酒楼,天下商行,天下马车商行,以及城外的山庄,都显得冷清了下来。

过年也称之为春节,是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传统民俗大节日。

在地球上的中国,“春节”的历史,其实只有110年!虽然过年的习俗,已然存在数千年,但把正月初一这一天叫作春节,却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确立的。

1913年的7月,在袁世凯的批准下,这才将农历新年更改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并从1914年开始实行。

而新中国成立前夕,将公历的一月一日作为新年伊始,农历的正月初一则为春节。

在文献《盘古王表》中,便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之说,这便是最早的“春节”。

古代的春节称呼各异,譬如:岁首、元旦、

新春等。它起源于虞舜时期的祭祖活动,传说舜即位之后,便要依礼祭拜天地,祭拜当日便为岁首,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农历新年始立。

但最终定型还是在汉朝,原因在于夏商周时期,历法多变,导致农历新年的具体日期无法固定。

于是在汉武帝时期,这才把农历新年,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被历代延续。

商周时期,只为祭祀,生产力限制了原始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较为愚昧,对于自然界中,无法解释的现象,多以“神迹”笼统概括。

在《吕氏春秋》中便有:“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

此时的农历新年,被当作始祭祀的“吉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用“牺牲”来告慰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能远离“疫疠之鬼”。

等到周朝,这种祭祀对象,慢慢从神灵,演变成祭祀先祖。

秦汉时期,多为:蜡祭、换桃符、燃爆竹,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农历新年,每年的十月初一做“蜡祭”,主要是禀告先祖,庆祝丰收。

等到西汉时期,除了祭祖,还有燃爆竹、驱除“山臊”的习俗,此外,官府还会准备农业庆祝活动,这时的新春礼仪,被称为“团拜礼仪”,而各地官员,需要前往都城朝贺天子。

东汉的岁首,与西汉无异,在《后汉书》中,有着“设桃梗郁儡韦茭”,即换桃符的由来。

这算的是比较特色的民俗了,但还是以国家祭奠为主,算不上多热闹。

魏晋时期,守岁、吃五辛盘一样不能少,据考证,在《风土记》一书中,便有在岁首之夜,不眠以待天明之说。

民族交融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风俗。譬如:终夜不眠为“守岁”、亲朋好友互赠为“馈岁”、长幼聚欢祝颂为“分岁”等等习俗。

平民百姓还会“祭蚕神”、“吃豆粥”,皇帝亦会与民同乐,登高台、赏花灯。

更为有趣的是,还有吃五辛盘一说,这里的五辛指的是:大蒜、韭菜、云苔、小蒜、胡荽,此类味道辛辣、气味很冲的食物。

此时的人们,觉得五辛可以发五藏之气,在新春之际,下五辛可以养气。

魏晋之后,农历新年的习俗,越发世俗性,在封建社会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温饱之余,开始追求“娱乐”。

社会形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习俗的变化,等到了唐宋时期,元旦更具“普及性”。

隋唐时期,延续守岁之余,登门“拜年贴”,女子饰以梅花妆。

为了祝贺新年,各家各户无不准备“拜年贴”,以此来互赠。

梅花妆为寿阳公主闲卧含章殿时,恰逢梅花飘落于眉眼间,宫女见状其美,争相效仿而成。

而后,妇女便在各自的脸上,画上各种妆容,以此来迎接新春。

宋朝时期,已然开始写春联、吃饺子、放鞭


相关章节: 第166章 书信第167章 过年回不去了第168章 天才的外甥第169章 大越国朝会第170章 购买矿山与士兵奴隶第172章 麻将第173章 拜年第174章 恐怖的南宫家族繁衍能力第175章 明年南宫家族的安排第176章 全国大开发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