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东北大哥护犊子日常 第4章 第四章

第4章 第四章


推荐阅读: 修罗姬我家别墅能穿越撩到社恐影帝小T的异界之旅逍遥游[秋蝉/麻雀]身在曹营心在汉清穿咸鱼六皇子[综名著]带着大平层我穿越了逆袭白月光今天也有好好生活(快穿)位面升格计划如何在主神空间安全的划水文明的救赎

从学校里出来时,太阳已被远山遮去大半,天际尚且亮堂,隐隐到了黄昏,温馨的暖橘色霞光将许念亲毛躁的小卷发晃成了一头枯草。

他看上去,好像营养不良。

赵林之前听蒙牛说过,许念亲是三周岁那年被拐卖的,人贩子看这小孩精神漂亮,本想卖个好价钱,可相比同龄孩子,他有些太聪明了,走路利落,说话清楚,甚至连爸爸妈妈大名和手机号码都能脱口而出,对于那些肯花大价钱买小男孩的人家而言,这种早早记事的养不熟,哪怕以后装作忘记了,也会一直惦记着自己是被买来的。

当年网络不似现在发达,很多被拐来的小孩如果无法很快脱手,就会被人贩子弄成残疾,随便扔到某个离家远远的城市去乞讨,但许念亲没办法这样处理,他父母找的太凶了,各个城市的晚报都刊登了许念亲的寻人启事,一旦许念亲出现在街头被识出,警方很可能顺着这条线索将他们一网打尽。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无奈之下,人贩子只好把他卖到穷乡僻壤的山沟里去。

相比东北的地势平坦,南方更多群山险峻。

在九零年末,东北的困难之处是冬季零下三十多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乡下人想要进城买东西,要顶着严寒徒步走极远的路,真是能把人冻木了,不过气温低也有好处,深深的地窖就是天然的冷藏室,秋天储存的粮食能勉强度过隆冬,如非必要远行,东北的乡下人几乎一整个冬天都会窝在炕头上侃大山,等到二十世纪初,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基础建设,把水泥板路建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前,想要出门就容易很多了。

而南方一些偏僻的地方,由于群山环绕的地势问题,导致基建进展困难,交通闭塞严重,出行条件难以改善,连小孩上学都要翻越陡峭大山,甚至于干脆没有学可上。虽然纵观大趋势,南方整体经济和文化素养要比东北领先很多,但是东北在七十年代初,偏远的乡下就已经开始建设小学,文化普及程度极高,南方的小部分地区却仍存在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

许念亲的养父母就是文盲,对法律法规毫无概念,也不知道人口买卖的恶劣性,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将许念亲以两百七十三块钱的价格买回了家,令人感到可笑的是,许念亲襁褓中所喝的奶粉,一罐就要三十,而那个深山中家徒四壁的房子里已经有了三个瘦弱不堪的女儿。

他们偏执的认为女儿迟早是要嫁人的,只有儿子才能成为这个家的支柱,给他们养老送终,当然,最好是自己的儿子,如若不是许念亲的养母在生第三个女儿的时候伤了身体,今后无法再生育,他们也不会铤而走险,买别人家的孩子回来养。

蒙牛向赵林转述到这里的时候,在场其他人都一脸难以置信。

诚然,重男轻女的情况全国各地哪里都会有,但像许念亲养父母的这种作为在东北着实称得上离奇。即便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东北代表着封建落后贫穷,可这里女性地位却是极高的,建国初期那会,东北重工业非常发达,不论男女都会去国企工厂上班,让劳动力较为低下的女性也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妇女能顶半边天”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实现了最早的男女平等,后来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东北大力响应号召,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都是千疼万宠,那一拨长大的女孩,精神更为独立自主,她们要是生了女儿被嫌弃,必定要把男方家搅得翻天覆地,而不是敲锣打鼓的往下生。

因此许念亲养父母不顾家中三个女儿,拿仅有的一点积蓄去买一个儿子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

毕竟有四张嘴要吃饭,蒙牛说,“许扬他弟和那三个姐姐一样,缺吃少穿的,真他妈作孽啊,三岁就熟读唐诗的小孩,十岁才第一次踏入学校大门。”

他说的时候,赵林还不觉得有什么,可现下看到瘦瘦小小头发枯黄的许念亲,倒是真有点理解那句作孽了。

和两个高三生把衣服换回来后,赵林从车里翻出两包中华给他们


相关章节: 第1章 第一章第2章 第二章第3章 第三章第5章 第五章第6章 第六章第7章 第七章第8章 第八章第9章 第九章第10章 第十章第11章 第十一章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