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少帝成长计划 第0一百三十四章:农税

第0一百三十四章:农税


推荐阅读: 陈不凡林雪瑶长公主饶命穿成炮灰后我养崽岳风柳萱小说岳风柳萱免费小说可爱过敏原偏执狂太子暗恋我(重生)这膝盖我收下了!上门赘婿,我是赘婿岳风柳萱上门赘婿岳风柳萱入门女婿吻天的狼岳风柳萱

免税。

这是刘弘在现有条件下,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了凡戎边战士,免除农税!

后世科举制度下,万千士子寒窗苦读数十载,难道每个人都是冲着出入庙堂,位居高位?

并不尽然。

科举制度巅峰时期,每次科考参与人数几近数十万,有几人能最终步入朝堂?

事实上,科举制度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在于免税凡举人及第,名下田亩统统免税!

这就使得,参与考举的士子们才走到举人一步,入仕做官八字还没一撇,就有无数乡邻心甘情愿的奉上土地,请求这位举人将自家土地挂在名下,以免除农税。

而这种情况,显然是刘弘不愿意看见的正是庞大无比,并以每三年数千人增长的免税阶级,才使得后世国家财政收入越来越低,对地方掌控力度越来越弱;无奈之下,只能把供养国家的担子,压在本就穷苦贫弱的百姓身上。

所以,刘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所有在长城一线戎边的士卒,都可以免除一百亩地的田税。

一百亩地,正是高皇帝刘邦给天下百姓发土地的标准;现在过去不过二十年,绝大多数人家的田亩都是一百亩。

一百亩的免税标准,基本上可以保证惠及绝大多数底层士卒的同时,避免出现范进中举中,百姓争相献上土地,地方豪强挖国家墙角的状况。

需要一提的是,此时的农税,并不是按固定的每年每亩缴多少粮食,而是非常科学的按照收成百分比上缴十五税一。

每到临近秋收的时候,地方县衙就会派出缴税官:游缴,带着无秩小吏和称量工具,死死守在田边。

此时百姓的耕作,也普遍严格遵照节气,什么时候灌水,什么时候收获,都是根据专门的望天人估算时节;多数情况下,一个县乃至于一个郡的秋收,都会在同一天。

到了秋收日,百姓用镰刀收获粮食时,游缴带来的小吏都会瞪大眼睛,紧盯着百姓将还散发着秸秆气息的作物送到田边,称重缴税。

无论最后的收成是多少,游缴都会将收成的十五分之一分出来,作为农税。

简单透明,即便收税官在称量工具上动手脚,百姓也能大概目测出,游缴取走的部分,究竟是不是自家土地收获的十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某人名下的一百亩田产量是三百石,那就缴税二十石;收成六百石,农税就是四十石。

这种类似绩效的按百分比纳税的方式,使得地方官对治下百姓的土地收成也十分关心对地方官而言,税收,那就是政绩啊!

收上来更多的税,就意味着治下土地的收成好,不要脸一点的地方官,也可以吹一句民安居乐业,暖衣饱食,无有饿殍。

除此之外,更高的税收,也会使得官衙的经费更加宽裕。

此时,地方属衙的运营经费,并不是由中央拨款下发,而是地方自己从秋天收上来的农税扣留,将剩下的部分运到长安,上缴国库。

至于截流标准,按照刘邦所制定的量入为出,通俗来说,就是根据收入,调整政府开支。

如果税收多,那地方官府自然可以理直气壮的多截留一些,用于第二年给官员发放福利、维护道路,乃至于开渠引水,提高粮食产量等等。

税收少,那地方官自然没有底气多截留,第二年只能勒紧裤腰带,吃饭都不敢带油水;至于造路开渠,逢年过节给治下官吏发个红包什么的,更是想都别想。

十五税一,大约百分之六七的税率,对封建时代而言并不算太高;但实际状况是,历史上文帝将农税税率从十五税一减半,改为三十税一,刘恒在百姓眼里就成在世圣人了!

从百分之7降低到百分之3.5,看上去并不多,真的值得百姓如此感恩戴德,甚至到了武帝晚年,都还记得刘恒的好,从而愿意被猪爷一纸罪己诏收回民心?

若是了解此时百姓的生活状况,就可以发现:刘恒所做的一切,确实值得被百姓称一句圣人在世。

开国初,刘邦给天下每一户人家,


相关章节: 第0一百二十九章 以毒攻毒第0一百三十章:柴武第0一百三十一章 生而知之第0一百三十二章:柴武第0一百三十三章 军功勋爵第0一百三十五章 愈挫愈勇第0一百三十六章:关内第0137章 货币问题第0138章 以食为天第0139章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