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认错 第 26 章 26

第 26 章 26


推荐阅读: 正派崛起黑色料理师重生后小可怜躺赢了不做贤惠女(快穿)[综]我有一个聊天室全师门除了我都是穿越的斗破之我只是个老年人西游:我有一座天地阁全球对决:我的副本无敌了开局SSS天赋的我还是太弱人在东京,转世武僧我在古代靠科技富甲一方

称采邑、采地、封地,是指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盛行于周。

通俗地讲,食邑就是贵族阶级的私人小王国。

在所属食邑内,你就是皇帝。

虽然秦汉推行郡县制,受封爵者渐失封邑内的统治权,但食禄还是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并且是按民产计算。

换句话说就是樊哙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刘邦起义,南征北战,刘邦是不给发工资的,樊哙的工资就来源于名下这两千八百户食邑的产出。

封邑内产量多,樊哙的收入就高,反之就低,跟周代按田邑大小区分不一样。

整整两千八百户啊!

哪怕照现代独生子女政策,一个家庭三口人来算,三口十几亩田地,一亩地照现在的生产水平也不多算,一百斤,一户人家也能有一千多斤粮,两千八百户就是两百八十多万斤粮食。

汉初承秦制,田租收泰半之赋,另有每顷刍三石、稿二石的附加税,再加上口赋及户赋,樊府每年所得至少超过一百八十万斤粮食。

照这个年代粮食的购买力,妥妥的一笔巨款。

最妙的是,樊家收取的食邑是按产量算的,有点多劳多得的意思。

樊伉顿时精神一振,暗搓搓地想着,他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有了这两千八百户劳动力,再加上他所接受的两千多年农业知识的积累,只要每亩产量提高一百斤,樊家的收入还要翻倍。

而想要提高粮食产量,无非是几个因素。

适宜的肥沃土壤,优良的粮种,再加上后期施肥管理得当,只要不是运气特别差,碰上旱涝这种天灾,丰收不是什么大难事。

粮种需要长年累月地挑选培育,短期内他改变不了,土壤的治理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成效,但是肥料和田间劳作管理他还是略有心得的。

樊伉估计如果能够完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耕种,一亩地不说多了,增加个一两石还是可行的。

在农户们热火朝天地翻地碎土整理田地的时候,樊府诸人发现自家小郎君又开始折腾起来。

他不吃面食,改吃大米饭了。

这可愁坏了刘婆等人。

关中不产稻子,要吃大米,就得去齐国或是更远的南边儿采买,所以即使是大汉的国都栎阳,市面上的稻谷都不太多。

不过小郎君坚持要吃大米饭,刘婆等人也只好面带难色地去了一趟坊市,买了不少稻谷回来舂成大米,给郎君熬粥或煮米饭吃。

这还不算,每次淘米后留下的淘米水,郎君坚决不许随意泼掉,都必须倒进一个专门烧来用于盛放淘米水的大缸里。

小郎君比较任性,不仅坚持自己吃稻米,还要让阖府上下也吃稻米,每次府里来客人,不惜亲自下厨,也要坚持用米饭待客,还极力地劝说客人们回府后不吃粟麦改吃大米。

不仅如此,郎君还要求客人若是家中改吃大米,一定要将淘米水留下来,他好派人去取。

彼时气温渐升,淘米水静置久了,就会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食物腐发酵的酸味,远远地闻着就有一股令人作呕的冲动。

但就是这些臭淘米水却是小郎君的珍宝,看得比什么都贵重,谁都不给碰。

不知道小郎君又异想天开地想要折腾什么。

樊府的仆役一边感叹着,一边又暗搓搓地期待着。

同样期待着的还有宫中满心欢喜的吕雉。

因为安置流民得力的缘故,刘邦最近看待刘盈的态度倒是缓和了几分,就连戚姬也颇为识相地安分了许多,连带的吕雉在宫中的日子也舒心了许多,尤其是这几日庖厨不知从哪儿学了几样小食的法子,每日都会做一样新鲜的小食呈敬上来,很是让她胃口大开。

她正觉近日因为忧思过多,胃口不好,庖厨做的小食虽然看着有些不登大雅之堂,滋味着实不错,倒让吕雉吃了上顿盼着下顿。

正巧这日刘邦因长乐宫即将建成,召萧何张良二人入宫商议迁都事宜,忽闻殿外传来一股奇


相关章节: 第 20 章 愿你第 21 章 愿你第 22 章 愿你第 23 章 愿你第 24 章 愿你第 25 章 25第 27 章 27第 28 章 28第 29 章 29第 30 章 30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