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宋时雪 第七十二章 范公救灾之策

第七十二章 范公救灾之策


推荐阅读: 末世重生:小撩精她又甜又野方块忍界踏血逍遥战九天在万千世界兴风作浪豪门狂医病弱莲花你别惹夫人,你讲讲理洪荒之我被女娲捏出来了炮灰在男频爽文艰难签到原神之魔龙杜林开出租闯进爆炸火海救人全网直播我对朋友的大哥下手了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八十钱。”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五十钱。”
“报。。。泉州诸商已开始抛售米粮等物。”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三十钱。”
“报。。。各地外来诸商已开始抛售米粮等物。”
“报。。。泉州米价斗一百一十钱。”
宋建中靖国元年八月某日,福建路泉州官府所有粮仓全部打开,所有米粮等物全部投向市场,泉州米粮等物价格也应声而跌,并且跌的速度远超涨价速度,价格一日数变,是直线下落。
而令李三坚等人感到意外的是,官府开仓放粮,平抑米价,之后不久,泉州第一富李氏家族也开始抛售米粮等物,从而引起了泉州诸商也是争相抛售,如此就更快了泉州米粮等物的价格下跌的速度。
事情到了此时,泉州外来诸商再也坚持不住了,也纷纷开始抛售,泉州米价也因此一日之内就跌去了三三分之一多。
泉州本地商贩还好些,毕竟大多数米粮是在本地收购,又是本地商贩,因此就省了许多输送、仓储的费用。而外来商贩除了输送的费用之外,每日仓储等费用就是个不小的数目,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将这些米粮尽快出手。
而此时泉州米粮等物的价格暴跌,就更加剧了这种情况,若是仍是坚持不出手的话,那么也许此次泉州贩粮将会赔个血本无归。
而将贩运至泉州的米粮不在泉州出售,或者运往他处,或者原路返回,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下下之策,原因就是,其一他处或原产地的米粮价格还不一定有泉州的高;其二就是运往他处或原路返回,途中的损耗也是无法预料的,甚至返回途中还可能遇到台风、飓风等等,那就人财两空、大事去矣;其三就是人力船只航行是要依仗风向、潮汐、水流等等,风向、水流不对,根本就是寸步难行,泉州之行也就是来得去不得。
这些事情李三坚事前都是考虑过的,因此才大胆行此“倒行逆施”之举。
因此此时外来诸商在咒骂泉州州衙,咒骂泉州本地诸商的同时,也在拼命抛售手中的米粮等物,能够早一日出手,就早一日得到解脱。。。
尽快出手,能够赚到就再好不过了,若是赚不到,只要不亏本也行,亏本亏得不多也认了,此时诸商均如此想到。
当然也有少数负隅顽抗之人,最后的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哈哈,东坡先生,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有你这个名师,方能教出如此‘刁钻古怪’的弟子啊!”
李三坚发布府令之时,胡文海与苏轼就坐在州衙之中,就如两名监工般的,“虎视眈眈”的盯着李三坚。。。
此时胡文海见李三坚的策略已经起到了奇效,泉州米价是直线下跌,不由得大喜过望,哈哈大笑着对苏轼说道。
“拾人牙慧,不足为奇!”苏轼靠在软椅子之上笑道。
苏轼话虽如此,其实对李三坚还是较为欣赏的。
李三坚“反其道而行之”的举措,并非首创。
宋仁宗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宋两浙路亦是因天灾造成了饥荒,当时也是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诸州官府为平抑粮价,皆在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米价虽然控制住了,但市场上却没有多少米可以出售,饥荒仍是得不到缓解。
过后米价仍是暴涨,当时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就四处张贴榜文,官府也是大肆收购米粮,并不抑米价,故意抬高米价。
于是各地商贾见有利可图,就组织粮船蜂拥而至,随后杭州米价就应声而跌,不但米价跌了,杭州市面之上的粮食供应还异常充足。
应该说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平抑米价的办法是极为冒险的,其中的变数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会“鸡飞蛋打”。
同时采取这种办法,还会受到弹劾,还会受到朝廷严惩,原因就在米粮都运往你泉州了,将会造成其他地方缺粮,若是宋其他受灾州府均采取这个办法,那么岂不是会乱了套了?
因此“范公救灾之策”在


相关章节: 第六十七章 以小博大第六十八章 仙作第六十九章 负心之人第七十章 口说无凭第七十一章 开仓放粮第七十三章 师恩如山似海第七十四章 叶落归根第七十五章 顾此失彼第七十六章 最难消受美人恩第七十七章 九纹龙李翰韧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