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宰执天下 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一)

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一)


推荐阅读: 南风知我意顾少宠妻成瘾重生完美时代无敌真寂寞无敌剑魂大道争锋惊雷大魏宫廷万古第一杀神(万古第一狂神)放开那个女巫择天记大王饶命


“向宝可不是兵!”文彦博厉声说着,“王韶为人诡谲,心怀狡诈。军议中,王韶亲举向宝为主帅,事后却连夜入古渭,召集七家蕃部。向宝忠于王事,却受此奇耻大辱,再以此事厚赏王韶,非是朝廷优待重臣之道。”
的确,向宝在赵顼面前也是露过脸的,听说他被王韶气得中风,赵顼也觉得王韶做得过分了一点,要是能在事先透露给向宝两句……赵顼这么想着,突然自己都觉得好笑。这怎么可能?!两边早就跟仇人一样了,王韶怎么可能透露自己的计划,向宝也不会为王韶守秘。
王安石出面为王韶辩解:“托硕部被王韶以七家蕃部合攻,不费朝廷一兵一卒,便俘其族主,汉之班超也不外如是。向宝之事,是其气量太小,也算不得王韶的错。”
“越是得胜轻易,越是得谨慎小心。今次得胜轻易,下次得胜轻易,终有轻易不来的时候。唐明皇便是因为西域屡屡大胜,而忘记了虚外守中之理,将朝中精锐尽数付与胡人,最后至于有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厄!”
文彦博说得声色俱厉,他还记得赵顼刚登基时,就穿着一身甲胄跑到曹太皇和高太后面前,问着自己这身盔甲穿得怎么样。虽然给曹太皇训了一顿,问他天子须着甲的时候,国事又会如何?但这皇帝就是不吃教训,总是想着观兵四方。
难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这句话没人教过?不知道一场仗打下来要死多少人,朝廷又要付出多少粮饷?
“兵甲不休,士卒不练,且空饷之多,骇人听闻。如此弱兵,如何堪用?”文彦博摇着头,他是枢密使,军中情弊他看得比谁都清楚。
“所以冗兵要加以编练,汰其老弱,择其可用者而留之。正如蔡挺近年来在渭州所创将兵法,便是编练士卒、加强战力的良策。”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文彦博亲身经历过战争,可不相信世上会有一道命令就让士兵变成精锐的策略。他对战争的了解,比在列的十几名重臣,和坐在上面的天子都要多。
仁宗时的贝州王则之乱就是文彦博带兵平定的。王则是弥勒教信徒,他以‘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的名义在庆历七年起兵,占据贝州,乱了整个河北。朝廷几次用兵不果,最后不得已,时任参知政事的文彦博自请领军。
当年文彦博出征时,仁宗皇帝很高兴的对侍臣说,此战必胜。以文彦博的‘文’,加上贝州的‘贝’,合起来就是‘败’,王则必败啊。但打仗可不是靠一个好意头就能获胜,当日为了围堵王则,文彦博和副帅明镐可是把贝州城用围墙围了一圈出来,挖掘地道,又声东击西,费尽了气力才打进去的。
在文彦博看来,赵顼高坐在宫廷里,却指点着边疆战事,实在是不知军中疾苦,跟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也差不离: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陛下重武好战,一闻兵戈便欣喜不已,如此日久,边臣必有投陛下所好者,边衅再无一日而绝!”文彦博诉说着赵顼重兵事会带来的后果,他不是在危言耸听,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王安石为官多年,心知文彦博说的也并不算错。人都是有私心的,一旦看到王韶、郭逵、燕达、种谔等人因军功而封赏连连,总会有人见猎心喜,想着学他们一样,通过边功来加官进爵。但喝水会呛死,吃饭会噎死,总不能因此而不吃饭不喝水吧?
王安石再次出头反驳。说起来这也算是王安石的悲哀,司马光不在,朝堂诸公就他和文彦博针锋相对,其他人都是做了锯嘴葫芦。而王安石的几个助手,地位都够不上站到崇政殿上,即便吕惠卿的崇文院校书一职,也只够让他多见天子两面。
就听着王安石接着文彦博的话头,反过去质问着:“御西贼为边衅否?破逆羌为边衅否?郭逵、王韶皆是秉王命而行威福于边地,岂是妄开边衅者?至于他路边臣妄开边衅,朝中自有律例在,当会依律处置。”
“王卿所言甚是。”赵顼一等王安石说完,便立刻点头表示同意。不想再继


相关章节: 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四)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下)第三章 素意兰心得君怜(上)第四章 素意兰心得君怜(下)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二)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三)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四)第六章 征近伐远方寸间(上)第六章 征近伐远方寸间(上)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