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宰执天下 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

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


推荐阅读: 南风知我意顾少宠妻成瘾重生完美时代无敌真寂寞无敌剑魂大道争锋惊雷大魏宫廷万古第一杀神(万古第一狂神)放开那个女巫择天记大王饶命

上元已过,年节的气氛已经荡然无存。
湖州地处两浙,很快就要开始春耕了。农为国本,无论衙门里的官员,还是田地中的老农,这时候,都要忙起来了。
湖州城外的何山上,却还有一群人悠然自得的在一座凉亭内外或坐或立。
亭外围着一群衣着统一的家丁,再外围更有一帮穿着各色衣裳的闲人,都是在望着凉亭内,脸上尽是期盼之色。
而在亭中,两只火盆里面烧着木炭,火苗舔得老高,滚滚热浪,驱走了亭中初春暮冬的湿冷。几名衣红服翠的妓女抱着琵琶笙箫散坐在周围,很是闲适的弹拨吹奏着,让轻柔的曲调从凉亭内传到了亭外众人的耳中。
“怎么还没有新诗出来。”
“苏学士已经进去好一阵了。”
“快了吧。”
人群中的议论,也随风穿了回来。
亭中的火盆边,两名中年男子处在所有人的中心处。
其中一人,留着三缕长须,笑道:“子瞻此一出,直如卫玠,恐被世人看杀……”
另一个留着一脸大胡子,拍着自家的肚子,“苏轼榔槺粗笨,最喜吃肉喝酒,可没那般娇贵。”
“也是子瞻如今文名传天下,才会惹得世人追随身后。”
“却似腐蝇逐臭肉。”
苏轼跟着接了一句,两人眼神对上,顿时一阵哈哈大笑。
现任湖州知州苏轼,拿着柄玉如意在手上轻轻敲着:“去岁曾携友挟妓共游何、道二山,道中遇风雨,憩于贾耘老溪上澄晖亭中,随兴命官妓执烛,画风雨竹一枝于壁上,并题诗一首:更将掀舞势,把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正似腰肢嫋。此一篇,当为任官湖州数月以来第一。”
“美人为破颜,正似腰肢嫋。”坐在苏轼对面的中年人一笑,“子瞻其时兴致不浅啊……可惜王巩未能与会,诚可惜哉。”
苏轼手中玉如意一停,看着王巩:“不得定国相唱和,苏轼也是觉得不甚圆满。”
“王巩捷才不及子瞻,明日当敷衍一篇出来相和。”王巩在亭中远眺山下的田地,田中已经有农人赶着耕牛在犁田了,“眼下过了上元节,州中也该忙起来了,王巩过湖州,却耽搁了子瞻的公事。”
“定国来湖州,却是便宜了苏轼。”苏轼呵呵一笑,举着玉如意一挥远水近山,“我正病湖州山水,定国即来,正好可以下定决心告病数日。至于州事,交由通判祖无颇暂摄。”
“州厅、倅厅向来不合。尤记昔年钱昆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只云:有螃蟹无通判处即可。子瞻能放手州务,倒是比钱昆阔达多矣。”
苏轼放声大笑:“孟轲有云:‘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湖州巨室如今各安其分,苏轼又何须劳形于案牍之上。”说着一举玉如意,“定策安民,州将之任。至于琐事细务,交予通判又如何?”
王巩叹道:“若天下军州帅臣皆如子瞻一般豁达,国事早已定矣。”
“苏轼之才尚不足论。岂如定国,巨室世臣,家学渊源,若出而治世,何愁世事不定?”苏轼长声曼吟道:“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这是孟子见梁惠王时的谏言,王巩摇摇头,叹息道:“不如当朝诸臣能得天子垂顾。”
“此辈何足论?”苏轼毫不客气,“平居无事,商功利,课殿最,定国诚不如新进之士。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惟世臣、巨室为能!”
王巩的祖父是真宗朝的名相王旦,父亲是仁宗朝的名臣王素。曾祖王祐也是太祖太宗朝的重臣。王祐封了晋国公,王旦封了魏国公,王素以工部尚书致仕,熙宁六年病逝,得赠谥号‘懿敏’。王巩是元勋世家,正是属于苏轼所说的世臣巨室的行列。
王巩眼睛笑眯眯,却是摇头,说着当不起、不敢当。
“如何当不起?”苏轼道:“嘉佑时,苏轼初识识懿敏王公于成都,其后从事于岐州。方是时,西虏


相关章节: 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一)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12)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二)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一)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二)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四)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五)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四)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六)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