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孝与不孝生死绕 现实与理想之别

现实与理想之别


推荐阅读: 综武世界的宋青书末土之旅系统迟到五年,开局镇灭圣地直播手艺大师医者无双全球抽卡后我被迫欧皇了大明:开局被弃,永乐求我称帝让你代管新兵连,竟练成特种部队了?小单位种族对决:开局抽到华夏龙族蓝灵沐神特编第一作战连

公元200年初夏,雄居北方的霸主袁绍,决定出兵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大家知道,古时两军交战,首开战端的一方,往往要找个理由,以代表正义。注意,这里说的是”首开战端”。如果开战后再打第二仗、第三仗,甚至是第n仗,那么不仅不用再找理由,而且还可以使用偷袭、奇袭、突袭等手段,”攻其不备”于对方。
开战理由既可大,也可小。比如当年曹操攻打徐州,所持理由就是”陶谦部下杀了我的父亲,我得报杀父之仇”。大家听了,觉得有理,就予同情,甚至是支持曹操了。又比如诸葛亮六出祈山,出战的理由是”匤扶汉室”,众人一听,就知道另一方定是做了有忤国统的事了。
言归正传。话说准备讨伐曹操的袁绍,吩咐秘书陈琳,拟写一篇”讨曹檄文”。这个陈琳,曾为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死于宦官之手不久,董早即虐洛阳。陈琳遂避难至袁绍处。袁绍与陈琳同为何进部下,自然知道陈琳的文才,故而将其纳为秘书使用。史载,”绍军之文,多出其手。”
陈琳写的那篇”讨曹檄文”,题目全称是《为袁绍檄豫州文》。因于此文观点鲜明,文句洗练,结构严谨,故而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将其誉为”批骂之精辟,论罪之尽底”的范文。如果读者对这篇”讨曹檄文”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本《三国演义》,拜读一下原文。说句实在话,相对于时下多数文痞,习惯以”为了”开头,中间缀满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分段式的灌水文章,陈琳写的那篇《讨曹檄文》,绝对ok!
《讨曹檄文》一经公布,作者陈琳所得到的名望,远远超过文章本身。那个时候没有广播、电视、手机等载体,信息输送,除了口口相传外,就是通过有限的印刷文本转发。据说正版的《讨曹檄文》送到许都时,正被头风病弄得苦不堪言的曹操,吩咐手下读给他听,听着听着,曹操毛骨悚然,强忍着怒火听完全文后,方才发现自己的头风病,竟然被这篇文章气得不见踪影!
官渡之战,最后以曹操完败袁绍而落下帷幕。袁绍在这一战中,不仅损失了十万精锐部队,更主要的是伤了元气。那些追随袁绍的武将文官,死的死,跑的跑,跑不了的,就当了俘虏。这些俘虏中,也有宁死不降的,比如谋士审配、沮授等。作为俘虏之一的陈琳,因于写过那么一篇”讨曹檄文”,就被特地押到曹操面前,听凭发落。作为胜利方的曹操,自然想要戏弄一番陈琳,以其出口恶气。于是他勒令陈琳,当着自己的面,重读一遍《讨曹檄文》。这个陈琳,深知自己必死无疑,因此也就无所畏惧,即弃版稿,然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完完整整地背诵了一遍《讨曹檄文》。
曹操听罢,感到《讨曹檄文》,不仅没有第一次听时那么”碍耳”了,反而觉得这篇文章,文采太过飞扬了。于是也就滋了爱才之念,便问陈琳:”你是一个文人,写什么都可以,怎么会写这种诽谤我的文章呢?”陈琳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后挺胸傲首,等待绞首。但让陈琳感到意外的是,曹操不仅赦免了他,而且还请陈琳到其幕府工作。陈琳也就顺了曹操。公元217年,陈琳因染上瘟疫病逝。
说罢陈琳,再说陈宫。首先声明一下,这个陈宫,与陈琳没有血缘关系。之所以要把他与陈琳放在同篇文章中叙述,源因他俩都做过曹操的俘虏。陈宫这人,有恩于曹操。曹操行刺董卓事败,落荒而逃,逃到陈宫地界,被士兵抓住,扭送到县衙。时为县丞的陈宫,非常敬佩曹操的行为,因此放了曹操,不仅如此,陈宫还自卸县丞一职,跟随营操去了。
两人一路狂奔,这日遇到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见是曹操,吕伯奢很是热情,挽留曹操和陈宫”吃顿便饭再走”。其时曹操与陈宫又累又饿,便去吕家。这以后的情节反正大家都己知道,我就不再绕舌。但有一点不得不提:陈宫离开了曹操,离开的原因也是简单,曹操说了一句迄今仍被人们诟病不休的鸟话:”宁教


相关章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醉翁之意在平衡冢虎韬略隐为首引狼入室悔己迟卸磨杀驴亦明智慧眼识才忒重要智商高低看嘴巴艳服隐藏羞耻情身在曹营心在汉坐驾优劣关乎命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