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孝与不孝生死绕 三国官名今日解

三国官名今日解


推荐阅读: 综武世界的宋青书末土之旅系统迟到五年,开局镇灭圣地直播手艺大师医者无双全球抽卡后我被迫欧皇了大明:开局被弃,永乐求我称帝让你代管新兵连,竟练成特种部队了?小单位种族对决:开局抽到华夏龙族蓝灵沐神特编第一作战连

当年就读高中,学校开设英语课。老师姓吴,为区别同校另一个吴姓年轻老师,我们叫他大吴老师。四十余年过去,大多数英语单词还给了大吴老师,但仍记得他说"地名与人名,以发音为准。比如北京,英语也是'北京'"。为这事,我曾问他:"中国也是地名,为何英语却发音为'抢孩呐'呢?"
近年研究三国历史,时常翻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就是涉及官职之类名称,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别驾"、"举孝廉"、"举茂才"、"中郎将"、"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骑都尉"等,为了帮助读者弄懂这些官名相当于时下何职,现择常用官名解构之。
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时下领导的秘书,不过古代主簿可以参于机要事务,故又与时下的办公室主任相当。
功曹,又称功曹史。秦代设此官职,主要为郡守、县令的佐吏,有点类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级一些,很像时下的厅长、县长、局长助理。东汉时期,各州必设功曹。
刺史,亦称刺使,等同"州牧"。《三国演义》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官职,当推"刺史"和"州牧"。这两个官名,相当于时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过时下有30多个省、直辖市,而东汉未年则只有十二个州和一个特别直辖区。需要说明的是,十二个州的区域大小,十分悬殊。比如刘备后来所占的益州,其辖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积、东吴的面积,这也就是三国鼎立之说的由来。州下设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设县,县的一把手叫"县令"。
"刺史"或"州牧",虽为一地首脑,却并非笃定的"土皇帝"。前面说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与郡守的年薪相同,均为两千石,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两者的行政级别是一样的。
别驾,州刺史的贴身佐吏,与郡守、县令的功曹类似,相同于时下的助理一职。但别驾待遇明显高于功曹,主要体现在出行上,可与"刺史"分车而行。
举孝廉,不是官名,是个荣誉名,类似时下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但被"举孝廉"者,多为入仕为官的候补人选。如果说"举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么"举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举茂才,原本称为"举秀才",东汉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作举茂才。"举茂才"与"举孝廉"一样,重在荣誉。
"举茂才"十分稀少,有个历史数据可予佐证:光武帝刘秀在其执政十二年后,作过一次统计,全国共出了20个"举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两个,可见其"含金量"之高!汉代位高权重的名臣中,多系"举茂才"。从中可见,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汉时期用途较广的一个官名,类似时下党政高级主职官员的秘书、属下办公随员、组织部门职员。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临时遣派官员,就从这些人员中挑选。"侍中"这类人,明面上看官职不大,但由于是"领导身边的人",因此"后劲"很大。魏晋之后,"侍中"多作备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职,源于秦朝,盛于汉朝,属郡守主职的尊称,类似时下某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明朝与清朝,将地级市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知府。
黄门令,古代掌管后勤的官职之称。"黄色"向来代表高贵,那句"黄袍加身"成语,就是"称帝"的意思。顾名思义,"黄门令"的权限也是不低。此职首现于西汉时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体负责宫中"乘舆狗马倡优鼓吹"等事,译成白话文,就是负责"交通出行、吹拉弹唱、宠物饲养、宣传演出"等,通俗一点讲,类似大户人家那个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这个管家,系皇帝钦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职,重点在于"京"字,也就是说,这个官职相当于时下的首都市长。与京兆尹并列的官职,还有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皆属负责治理京畿地区治安的官员。
中郎将,始置于秦汉,负责皇帝的侍卫,类似时下卫戍部队的团、师长。但令人费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


相关章节: 迷茫之苦谁人知过河拆桥为哪般恶贯满盈盖棺定一场政变皆改弦红花尚需绿叶衬仁为第一义居次男人一半是女人刘备和他夫人们性情中人虞仲翔不讲做意在中意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