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孝与不孝生死绕 赋名之改蕴阴谋

赋名之改蕴阴谋


推荐阅读: 综武世界的宋青书末土之旅系统迟到五年,开局镇灭圣地直播手艺大师医者无双全球抽卡后我被迫欧皇了大明:开局被弃,永乐求我称帝让你代管新兵连,竟练成特种部队了?小单位种族对决:开局抽到华夏龙族蓝灵沐神特编第一作战连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所著的《洛神赋》,有着极高的地位。一个文人,仅借一梦,就写出那么一篇令历代文人墨客备加称颂之文,除了曹植拥有文学创作天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他和嫂子甄氏,有着深厚的感情!
事实上,蕴于《洛神赋》中那种情其意切的心绪,澎湃浩荡的感情,千年之后仍然直击人心。如果曹植所写此赋,真的与甄氏无涉的话,那么他所歌颂的那个女神,也就只是一个既无原型、又无寄情的不食人间烟火、虚无缥缈的仙女罢了。
《洛神赋》的原名叫《感甄赋》,顾名思义,"感甄"两字,即可说明曹植不仅没有忌讳他与甄氏的感情,而且还把他与甄氏的感情,作了唯恐天下人不知的放大。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感甄赋》中的那个"甄"字,非指甄氏,而是地名"鄄"字,因为其时曹植的封地,就是"鄄城"。据说古文中的"鄄"与"甄"两字,笔划极为相似,因此《感甄赋》系传抄时造成的笔误。
新的问题立马而来:既然《感甄赋》与甄氏没有关系,那么甄氏之子曹睿,也就是魏明帝,为何要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呢?
近读学者马伯庸先生所著"《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一文,十分折服于他的严谨推理。近期再次复读有关记叙曹植与甄氏的史料与轶事,更加觉得"马文"的可贵。现将自己的感想抛将出来,猜解一下曹植有可能上了曹丕、甄氏合谋的“请君入瓮"之当。
大家知道,甄氏的原配丈夫,是袁绍的二儿子袁熙。曹操领兵攻打袁绍老家邺城时,因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而被曹丕抢先一步纳为己妻。这里有必要将袁绍之妻刘氏与曹丕的一段原话晓示读者:"此为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袁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故留于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猜度:甄氏不愿随袁熙出征,是不是有了身孕之故!而刘氏那么热衷地要将甄氏让给曹丕,不外乎有着两个目的:一是保全她自己与甄氏之命;二是暗保袁家香火得以延续。
甄氏嫁入曹家,未满足月生下儿子曹睿。按照十月怀胎的原理,奉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为何不予怀疑?
有学者分析:一是古代有"七公公、八奶奶"之说,意思是七个月、八个月出生的小孩,命大且长寿;二是曹操与卞夫人虽然育有四子,但除了曹丕娶了甄氏,其余三子尚没成家,故而曹睿降生,明显讨了个"头彩"。于是得以初晋爷爷"职称"的曹操,自然高兴得不及其余了。
其时曹操正在考虑立嗣,因已故刘夫人所生的大儿子曹昂战死,环夫人所生的儿子曹冲夭亡,世子只能在卞氏所生的四个儿子,即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中鳞选。四个儿子中,曹操最为器重曹植,这让身为长子的曹丕,很是抓耳。但当他发现曹操喜欢曹睿时,内心之喜,无以言表。因此,即使曹丕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后爹",但为了谋取世子之位,他决不会自毁长城,捅破那层窗纸。
公元216年,曹操东征孙权,当时跟随他去的有卞夫人、曹丕,还有甄氏之子曹睿、女儿东乡公主。甄氏因生病,留在邺城。注意,这个生病的理由十分怪异!
其时许都、邺城的政务,一概归由曹植负责,曹操将掌管后方安全稳定的大权,交于曹植,可能是想考验曹植的治政能力。但没想到,就在之后两年间,曹植在曹操心中的位置急转直下。内中原因,与公元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在许都发动叛乱有关。其实曹植完全可以规避这类低级错误,因为他的身边,有着大名鼎鼎的杨修、丁仪等谋士,即使曹植本人是"瞎子",杨修、丁仪等谋士,也会察觉太医令吉本等人的反叛动向,但他们几个,却在叛乱之夜,纵酒取乐,毫无察觉。
那么是谁让才高八斗的曹植变成"睁眼瞎"的呢?显然是甄氏!因为早在官渡大战之后几年,时年不满20岁的曹植,在参加攻伐袁尚与袁熙的一次战役中,意外地在洛河神祠,遇到


相关章节: 刘备和他夫人们性情中人虞仲翔不讲做意在中意勇猛大义令人敬杀鸡儆猴武与文空城退敌比心机家教事关成与败聪明反被聪明误青黄不接是大忌好人坏人难分辨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