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孝与不孝生死绕 名不符实滋国殇

名不符实滋国殇


推荐阅读: 综武世界的宋青书末土之旅系统迟到五年,开局镇灭圣地直播手艺大师医者无双全球抽卡后我被迫欧皇了大明:开局被弃,永乐求我称帝让你代管新兵连,竟练成特种部队了?小单位种族对决:开局抽到华夏龙族蓝灵沐神特编第一作战连

有个奇怪现象,不知三国迷们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年过四十未有后嗣。刘备因久不生子,不得已纳刘封为养子,不想时隔七年,也就是47岁那年,刘禅出生。无独有偶,诸葛亮也因久婚无子,写信给兄长诸葛瑾,要求过继他一个儿子,诸葛瑾便将次子诸葛乔送往蜀汉。不想诸葛亮46岁那年,诸葛瞻面世。
刘备与诸葛亮,这两个开创蜀汉江山的首要人物,为何在传宗接代上,显得如此"磨叽"?尤为可笑的是,他俩早年都因不甘忍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而想以纳取养子之举,消弥无嗣带来的尴尬,但真正的尴尬又在于:刘备有了亲子后,找了个借口杀了养子刘封;而诸葛亮在得亲子前两年,即公元225年,养子诸葛乔患病死了!
说完奇怪之事,就说正事。正事涉及的人物,乃是诸葛亮的亲子诸葛瞻。对于这个在现代属于中年得子,但在古代绝对可称是老年得子的儿子,诸葛亮的添犊之情溢于言表。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给兄长诸葛瑾之信表示:"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译成白话文就是:"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诸葛亮这一先褒后抑的说法,在他谢世后的第30个年头,不幸得以证实。
诸葛瞻,出生于公元227年,别名诸葛思远,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即时下山东省沂南县人。父亲诸葛亮,母亲黄月英,岳父刘禅,妻子刘氏,有一弟,名诸葛京,有一子,名诸葛尚。诸葛亮病死后,诸葛瞻袭爵武乡侯。
仰仗父亲的福荫,公元243年,时年17岁的诸葛瞻,成为后主刘禅的乘龙快婿,并受骑都尉之职。莅年,升任羽林中郎将,不久又升为射声校尉、侍中。
诸葛亮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蜀汉人们十分怀念他的好。诸葛瞻身为诸葛亮之子,且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爱屋及乌,也对诸葛瞻报以喜欢。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即使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也会相互贺告:"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措施英明"。这种过分渲染诸葛瞻的赞誉之声,反而表明诸葛瞻的才能,名不符实。
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因为在东兴之战中大败魏国军队,决定再接再励,亲率大军北伐曹魏。时为蜀汉荡寇将军的张嶷,写信给已是蜀汉侍中的诸葛瞻,请他无论如何出面提醒堂哥诸葛恪:东吴新帝孙亮登基不久,作为辅政大臣,不可离帝太远太久,否则必会遭至灾殃。但诸葛瞻对此告诫不屑一顾。结果伐魏大败返回建业的诸葛恪,果然被孙峻所害,并诛灭三族。从中可见,诸葛瞻在纳谏胸怀与运筹帷幄上,明显逊于其父诸葛亮。
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这天,蜀汉老将廖化邀约大臣宗预一起去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俩已经年过七十,所得已经够多,现在只差一死,还有什么理由去年轻后辈面前劳累自己的颜面呢?"窥一斑而知全豹,诸葛瞻似乎不被长辈看好。
问题应该出在诸葛瞻自己身上。公元262年,姜维因北伐失败回到成都,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遂上表刘禅:削夺姜维兵权,让他担任益州刺史。吓得姜维急忙逃离成都,前往沓中屯田。
姜维好歹也是诸葛亮生前所器重的军中大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诸葛瞻如此对待姜维,不只是寒了姜维一个人,而是寒了与姜维同生入死的一批人。更为可怕的是,曹魏政权实际掌控人司马昭,从姜维屯田之举中嗅到蜀汉政权内部予盾重重的气息,便派钟会、邓艾为正副帅,率军征伐蜀汉。
公元263年冬天,邓艾率精兵奇袭阴平,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等,前往抵抗。大军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导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严防魏军进入平原。诸葛瞻没有采纳这一建议,黄崇因此数次痛哭。


相关章节: 外粗内细慈蕴悍关羽的三种死法审时度势一良将媳妇变婆恶满贯能掐会算赛诸葛文武双全夏侯玄鞠躬尽瘁看张嶷阴沟翻船为哪般妇人干政犹可怕顺我者昌需约定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