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孝与不孝生死绕 身在蜀汉心在魏

身在蜀汉心在魏


推荐阅读: 综武世界的宋青书末土之旅系统迟到五年,开局镇灭圣地直播手艺大师医者无双全球抽卡后我被迫欧皇了大明:开局被弃,永乐求我称帝让你代管新兵连,竟练成特种部队了?小单位种族对决:开局抽到华夏龙族蓝灵沐神特编第一作战连

通过键盘敲打出这么一个文题时,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原因在于:相对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文题所蕴含的负面感,是那么的令人窒息。因为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蜀汉一直以"匡扶汉室"的形象留存于世,现在竟然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杜撰出这么一个"身在蜀汉心在魏"说法,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吗?
事实上,这事还真不是杜撰!无论演义中的戏说,还是正史中的详记,对蜀汉而言,都是一道过不去的坎、一次忘不了的痛、一件雪不了的耻!
曾有史学家断言:如果蜀汉没有"这坎"、"这痛"、"这耻",那么蜀汉的崛起,无疑不可限量,至少,费祎所推行的治国方略,不会让蜀国第一个消亡。
说了那么多,似有必要切入正题。今天所涉主角,姓郭名循。关于郭循,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一笔带过,因此知道他的人相对稀少。
郭循,出生年月不详,别名郭修、郭脩,字孝先,凉州西平,即时下甘肃省西宁市人。史书多用郭修之名,本文依"百度",择用郭循。
郭循事奉蜀汉,与姜维有关。大家知道,诸葛亮在世时,为了完成刘备"匡扶汉室"之夙愿,六出祈山,直至"鞠躬尽瘁"于五丈原。即使在临死前,他还谆谆教导姜维要将"匡扶汉室"进行到底。姜维也是执着,在之后的岁月中,进行了大小不下十一次的北伐!如果蜀汉不灭的话,以他"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性情,或许还会进行第十二次、十三次,乃至n次的北伐。
面对蜀汉不停地折腾犯境,作为曹魏政权,自然只有派兵抵御。公元250年,身为魏国西平郡中郎将的郭循,奉令带兵与姜维所率的蜀军交战。说句实在话,以郭循的那点资历,想要抗衡有着"小诸葛"之称的姜维,着实是嫩了点。就是因为嫩,郭循最后成为姜维的俘虏。
古代对于俘虏,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收编,为己所用;二是格杀,以绝后患。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就没有第三种方式,比如发放路费让他们卸甲归田吗?这种方式有,但不多,原因很简单,这么做,带有"放虎归山"之嫌,说实话,一朝被蛇咬了,谁愿意再次遇到蛇啊?
郭循成了俘虏后,决定走"识时务为俊杰"之路。大家知道,三国时期的战场信息,几乎还靠烽火传递。如想了解、掌握、利用敌方的天时、地理、人和之类情报,最为简便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降卒提供的信息。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举一例。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蜀军俘虏了曹魏大将徐晃手下的将领王平,赵云稍加审问后,即将愿意投蜀的王平,推荐给了刘备。赵云为何要这么做?盖因王平深耕曹魏军界多年,知道曹魏政权诸多内幕,可以为蜀汉所用啊。刘备当下任命王平为牙门将、裨将军,具体从事参谋类的工作。这类"化敌为友"的做法,在三国时期的曹魏、东吴、蜀汉,属于司空见惯。比如孙权,对曹魏降将于禁,友好到"驭驾并行"的程度。
郭循降蜀后,姜维仿学赵云,将他引荐给费祎,其时费讳作为蜀汉"二把手",迫切需要有关曹魏的内幕信息。郭循身为中郎将,知道的情况一定不少,费祎就将郭循直接纳入自己的智囊团队。据说,因于郭循提供的曹魏情报较为精准,费袆一度还将其引为心腹,上表刘禅,封其为左将军一职。
公元253年春节,费祎像往年一样,在军中举行一年一度的总结酒宴。席间,许多应邀赴宴的将领幕僚,排队向费祎敬酒。费祎平时就十分平易近人,现在又是节日欢娱,他更不能扫部下之兴,因此来者不拒。这时郭循端着酒杯过来,费祎就微笑相迎,举杯欲道贺语,不想此时郭循突然掏出匕首,对着毫无防备的费祎当胸刺去。费祎尚未反应过来,就仰面倒在地上。他的护卫们这才如梦初醒,大家一边抢救费祎,一边对付郭循。这边刚将身负重伤的费祎抢抬出去,那边三下五除二,就将郭循的小命灭了。
郭循一死,他的刺杀动机也就成了千古


相关章节: 鞠躬尽瘁看张嶷阴沟翻船为哪般妇人干政犹可怕顺我者昌需约定五年黄梁美梦苦无中生有话周仓人生如意好完美斡旋高手是孙乾屈指可数一良将外强中干纸老虎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