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宋物语 大宋的学渣和考霸(四)

大宋的学渣和考霸(四)


推荐阅读: 末世:我家猫连夜偷来万磁王头盔无问之神明档案带刺玲珑心守望之星烽雨玄斗武魂崛起风云路带着部落冲突系统闯世界次之世破晓星云医武侠士闯都市

接下来要进行的是会试,这可就是中央一级的考试了,由皇帝派亲信大臣进行主考,主考官往往德高望重,资历很老,官位很高,而且会试规格非常之高,采取糊名誊录制,想作弊,几乎是门也没有,而恰恰是这个糊名誊录制度,流传到了今天。在这里我讲一个与我并且与糊名誊录制度有联系的小故事,读者会想,你能有什么与糊名誊录有关的故事,不就是普普通通一个考生吗?而且现在大部分试卷都用计算机去改卷了,根本就不会糊名。不过,我向读者朋友们保证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其中有那么一点自夸的嫌疑,你们要忍一下,现在,且听我娓娓道来: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考试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什么计算机拍照,电脑改卷啊,还都没有兴起,计算机只能批改用2b铅笔作答的选择题。下面说重点。当时,一次很大型的考试,可能是九年级一次期中测试,试卷交上去,只糊名,不誊录。誊录是什么?就是另一个完全不知道你是谁的人,照着你的试卷,一笔一划,把你的试卷抄一遍,当然,有人会在旁边监督他,让他用最标准的字体去抄写。然而正是因为只是糊名,不去誊录,问题出现了。有个老师批改作文,发现这文章自迹娟秀,特别特别像是边塞man(本文作者,也就是我)写的,而且,老师继续往下看,发现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老师于是乎就呼朋引伴,让其他正在改卷的老师一起来看,来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他老师一看,也是赞不绝口,觉得这篇作文,特别适合作为范文,其中一个老师很激动,大声说:“这不就是那个周xx(我的真实姓保留了,名隐去了)写的嘛!”其他老师也觉得很好奇,也想开箱验取石榴裙,看看到底是不是我的。“可是,这是严肃的改卷活动,怎么能这样做?”一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可是,剩下的全部老师都特别好奇,很想立刻知道这张试卷到底是不是我的,这文章到底是不是我写的,以此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最终,本着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的办法,老师们用小刀划开了密封线,一个老师很惊喜:“我们猜对了,就是那个周xx”,然后,他们集体给我的作文打了分,毋庸置疑,满分!
我讲这个故事,一方面是怀旧,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我不是好汉,所以要抚今追昔,自我表扬一下下,另一方面,讲了这么多,没有废话,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大宋,这种情况不会出现,考试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循环的概率是公平的,因为糊了名,所以改卷老师不知道这张试卷究竟是谁的,因为找了专门的人去誊录,因而改卷老师更加不知道这张试卷究竟是谁的。糊名的结果就是,谁也不知道谁是谁,誊录的结果是,所有考卷的字迹看起来都一样,根本无法从字迹判断这张考卷究竟是谁在作答。在这里,我特别评论一句,书法不好的考生稍微有一点占便宜,但是,有一个前提,你要把字写清楚。我在这里要说,糊名誊录制度,是具有大宋特色的制度,基本上可以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了明清,只糊名不誊录,因而写字不好的直接就被刷下来了,因而考生们都要去练习标准字体————馆阁体。
那么,如果在糊名誊录的制度之下,想猜一猜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也有办法,但是这个办法不太好,而且很容易猜错,这个办法就是看文风,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欧阳修觉得自己批改的那张卷子怎么看都像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为了躲避别人的口诛笔伐,给判了个第二名,结果一放榜,才知道,那是苏轼的杰作,欧阳修因此还愧疚了好久好久。
因此,我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读者姑且一看:宋代的科举,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是最公平的,没有之一,倒是与现在的高考在公平公开的程度上,有的一拼。
但是,这种制度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制度本身也有漏洞,只不过,比起唐朝考试还要行卷,不糊名,不誊录,甚至是还没


相关章节: 东坡先生的最后时光(大结局前情)东坡先生的最后时光(大结局)大宋的学渣和考霸(一)大宋的学渣和考霸(二)大宋的学渣和考霸(三)大宋的学渣和考霸(五)大宋的学渣和考霸(六)大宋的学渣与考霸(七)大宋的学渣与考霸(八)从此之后,我不叫柳三变了,我叫柳永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