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明求生记 第一百十三章 跟刘翊有关

第一百十三章 跟刘翊有关


推荐阅读: 我在海贼世界召唤英灵直播:大哥,你儿子不是人啊!三国:开局被曹操三顾茅庐请出山绝世剑神大荒扶妻人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神算赘婿东莞打工的那些年谁还不是个仙帝了蜀山轶事云津鬼市傲视秋霜

说白了,太监属于皇权的附属存在,可以说是皇权的影子,他的存在就是在于对抗文官集团,保证皇帝大权在握的,就这点来说明朝的监、阁共理国政的政治模式并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监、阁共理的政治模式,客观上使明朝皇帝可以偷懒,而这也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怠政的原因所在。而皇帝一偷懒,自然害怕文官们抱团架空他,所以就故意给了太监很大的权力,将太监推到前台,使太监与文官斗个你死我活。
加上太监本就是身体残缺之人,遇上好的的太监,诸如冯保和黄锦之流还没什么的。遇上刘瑾和魏忠贤之流,做事没有底线,疯狂的打击文官集团,所以自然会形成表面上太监乱政的局面,其实刻意营造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在于皇帝,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太监也很容易被收拾,没有兵权不说,平常又跟文官集团斗个你死我活的,只要皇帝想要收拾太监了,放个话,那些对太监恨之入骨的大臣比谁都积极,擅权的太监自然马上就被收拾了。
只是因为历史都是由文官来写的,才把文人士大夫写得很好,一个个风流倜傥、铁骨铮铮。当然,文人之中也确实有牛人,史官把他们当成了典型的例子大书特书。多数太监不识字,更别提记录历史了。好太监一般是无法被记入史书的,只有坏太监才会被记入。
明朝太监虽然多是乱政之辈,但不乏善良之辈,诸如嘉靖时期的太监黄锦,就曾救过海瑞一命。再反观文官集团,也不可能都是善良之辈,也有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为什么明朝太监在大部分人印象中都是无恶不作呢,就是因为太监处于文官集团对立面,而笔杆子在于文官集团手中,所以明朝的太监多少有些被妖魔化了。
此时的应天府中,就是这样文官跟监督太监闹的水火不容,
起因就是成化以来,自宫以求进用者越来越多,朱见深曾屡颁令严禁自宫,但由于这是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所以一直不能绝迹。
此时的宦官机构,就形成了“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随后,宦官的人数飞速增长。有右副都御史彭韶曾上言:“监局内臣数以万计”。
有礼部上奏说又有自宫及宫其弟、子、侄者四五百人,朱见深命锦衣卫重杖而遣,并申令以后如有再犯,本人处死,全家发边充军。
皇上明发禁令后,作为南京的应天府当然是执行,可是那些已经自宫的人怎么办,文官集团统一口径,流放执千里。可是在南京的监督太监却很是同情这些人,跟自己一样现在要被驱逐,就偷偷地保了下来。就这样双方的矛盾就出现了。
这是一场文官集团对抗宦官的争斗,严格来说就是文官对抗皇权的争斗,因为宦官是代表皇上的利益,可是目前朝堂却是“纸糊三阁老,泥朔六尚书”把持,文官没有顶梁柱,就显的力不从心,各自为政。
此时的朱见深完全沉溺女色,重用奸佞,荒政误国。以不学无术而著称的万安内阁中,刘吉和刘珝只知夸夸其谈,趋炎附势,故而得名“纸糊三阁老”;在上行下效中,六部尚书自然也是亦步亦趋,完全成为宦官集团的附庸,故而得名“泥塑六尚书”。
所讥讽的对象,正是万安、刘吉、刘翊三位内阁,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工部刘昭六位尚书。
“纸糊三阁老“中的老大万安,行为和举止似乎太过浅现,太过粗鄙。前几年连章子俊的”大明第一家“都要抢夺,就知道是什么水平了,而刘吉不同,显得更加有城府,更善于伪装,是一个脸皮非常厚的人,甚至因此而有了“刘棉花”的称号,虽屡遭弹劾而长期不倒。
刘文总督漕运兼巡抚淮安、扬州等府。 刘文跟刘翊在官场非常顺遂的人,而刘翊在正统十三年考中了进士之后,一路高升,最终成为了内阁的一份子。当然,刘翊在官场打拼的时间也不短,甚至有着“三朝元老”之称。刘文跟刘翊是同族、同年,关系很不一般,一个在朝堂参机内阁,一个在地方兼巡抚漕运


相关章节: 第一百零八章 胜芳城瘟疫(五)第一百零九章 胜芳城瘟疫(六)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第一百十一章 岁数大了都喜欢做媒第一百十二章 生米煮成熟饭的重要性第一百十四章 千疮百孔(一)第一百十五章 千疮百孔(二)第一百十六章 千疮百孔(三)第一百十七章 千疮百孔(四)第一百十八章 千疮百孔(五)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