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明求生记 序章

序章


推荐阅读: 我在海贼世界召唤英灵直播:大哥,你儿子不是人啊!三国:开局被曹操三顾茅庐请出山绝世剑神大荒扶妻人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神算赘婿东莞打工的那些年谁还不是个仙帝了蜀山轶事云津鬼市傲视秋霜

,仍然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起的。另外,在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前,出版书籍主要靠雕版印刷,雕版印刷需要提前雕版,工程浩大,一字出错就需要全部重来。这样一来,人工费自然也是不低了。

  《书林清话》记载,南宋淳熙三年,苏州公使库印刷《大易粹言》二十册,耗纸1300张,棕、墨、糊药、印背匠工食钱等1.5贯,赁版钱1.2贯,成本共计约3.3贯,标定售价8贯整。宋时一贯钱折合约300人民币,也就是说,一部《大易粹言》成本价需要990元,而售价足足2400元!这个价确实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一个读书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是启蒙类读物,四书五经是必修课,历代先贤之著作也是必读的,可以想象,要供一个读书人,非穷尽全族之力不可。

  明初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乃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许多穷苦子弟就是靠借书抄书求学,所以手抄本的“四书五经”在民间大行其道,一个家族中的藏书,往往很大一部份就是手抄本。

  而章子俊早在平安镇开办的大明科技学堂时,首先解决造纸的问题,有了价廉的纸办学才会减少成本。古人造纸费工费时,把一些麻丝、木屑、竹丝浸泡后,用石磨碾磨粉碎成浆状,接着就是舂臼了,就是把碾磨粉碎后原料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形同泥面。将被打烂之竹料等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再用细丝竹帘让浆状摊铺晾干成纸,每一张纸确实金贵繁复。

  而章子俊的做法就是制作粉碎机,粗碎、精碎把树叶灌木竹木一类用机器反复粉碎成末后,再用石灰水浸泡,成浆状后,再用细竹帘上浆晾干,过程中也不用反复清洗漂白,只要纸张能用就行,这种带有浅灰黄色的纸张,印制报纸、杂志类的书籍,加上不用刻板,采用铅锡活字,成本就会很低。

  有了纸张后就要有印制作坊,这种印书作坊首先要建个小窑炉,用来融化铅锡,铅锡的融点很低,只要能达到三百多度即可,接下去就是制作出铅锡字出来,再让工匠修正字形,排版印制即可。这种印制作坊可以同时印制相同的多块活版,所以说印制速度也大大提高了不少,而且成本更加减轻。像八页这种期刊,印制的数量越多,成本越轻不到五文。当然对穷人来是说五文可以换五个烧饼,价格也是不低,一般的穷人不识字,花五文钱买来也无用,可是对读书人来说实在是太便宜了。还不及一张普通的宣纸价。

  在明朝刻板印书分为三大类,一类由朝廷官府出版的书籍,称为官刻,往往是翰林院修书,“国子监”刊印,国子监既是大明教育管理机构,也是最高学府,但同时,国子监也是大明朝书籍出版的主管部门。分管着全国地方官府刊印的书籍,除了国子监有专职的印坊之外,还有内府刻书,监本和藩刻本。内府刻本指宫廷刻书。主持其事的是宦官衙门司礼监,其下设有经厂,专司刻书。所刻书大多是政令典制和经史读物。监本分南监本和北监本,因南京和北京皆设国子监,都曾刻印书籍,南监刻书尤多。明代的出版机构,虽由司礼监经营,但朝廷官府各部院,如礼部、工部、兵部和都察院都刻书。钦天监、太医院也刻印本专业的书籍。形成图书“版出多门,各司其责”的局面。

  所以说在明朝要出书很容易的,只要有银子。第二类是地方刻书,各省有布政司、按察司刻书。许多府县也刊刻本地方志。各地儒学、书院监运司也间或刊印书籍。在地方出版机构中,明代的特点是各地藩府刻书较多,称做“藩府刻本”。

  第三类为私人刻书及各地商业刻书,也是大明刻书最多的来源,风气甚盛,大多集中在江浙一带。除了刊印古籍之外,往往翻刻宋元版,所以刻本十分精致。私人出版家中尤以常熟毛晋汲古阁最为著名。他善于刻书,精于校勘,奋


相关章节: 第二百九十三章 登徒子下流胚第二百九十四章 大明第二百九十五章 吴家宴请第二百九十六章 馊主意一个接一个(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馊主意一个接一个(下)第二百九十九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下)第三百章 风云起兮第三百零一章 身陷刑部大牢第三百零二章 就怕事情闹不大(上)第三百零三章 就怕事情闹不大(中)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