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知否之护姐狂魔 第109章 大失所望

第109章 大失所望


推荐阅读: 爆装灵御:我能无限融合聊斋炼丹师星戒星神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天龙秘史姜女贵不可言杀师证道后迎来火葬场神诡大明斗罗:武魂从曼陀罗蛇开始进化病弱长嫂玩坏了豪门都市兵王楚烈萧诗韵仙朝

师爷,又称幕僚、幕友。大周民间一直流行着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
大周朝地方主管官吏,上自巡抚,下至知府、知州、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他们在官场和社会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他们是幕主的亲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将他们倚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离。
他们本身虽然不是官,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他们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虽说是佐官以治,实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
师爷主要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折奏师爷、书启师爷、征比师爷和挂号师爷等,其中又以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权位最重。
因此,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
而现在正站在盛长桢眼前的,就是江浙道巡抚衙门的钱谷师爷黄体仁。
有此身份,黄体仁对巡抚衙门里的大事小情定是熟悉无比,如数家珍。
盛长桢不由地大喜,王世昌不待见自己归不待见自己,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派了这么一位师爷来陪同自己。
一念及此,盛长桢便向面前的黄体仁拱了拱手道:“黄师爷,本官初来乍到,对这江浙道陌生的很。自入这江浙道以来,本官就一直心存疑惑,还望黄师爷不吝解答。”
黄体仁微笑道:“盛修撰但问无妨。”
他身为师爷,虽做着当官的事,但终究没有官身,论地位远不如盛长桢这个正经翰林,更何况王世昌派他来就是干这个的,对盛长桢自然是知无不言。
盛长桢也不再拐弯抹角了,开门见山道:“本官自汴京一路南下,途经数道,也到过许多州府观摩政事。本官发现,越往南走,则流民越多,偏偏到了这江浙道境内,却鲜少见到路有流民,不知是何缘故?”
黄体仁闻言,有些讶异,看来这位盛修撰一路上定是去了不少乡县,否则也见不到流民了。毕竟各道巡抚也是要面子的,官道附近可不会允许流民出没。
只不过他提到江浙道没有流民之事,这本就是件光彩事,自己也没什么可遮掩的,最好让这观政天下的盛修撰闻知此事,回京给自家老爷请功才好呢。
“盛修撰有所不知,我江浙道在抚台大人治下,政通人和,尤其是商贸最为兴盛。其中,蚕桑丝织更是繁茂,各大作坊遍地开花,单单这金陵府便有近万织机,至于江宁府、临安府等地织机数量更是多。
如此多的织机,自然需要数目庞大的织工。如今丝绸产量虽大,仍是供不应求的紧俏货,工坊东主自然是四处招人,加紧生产。做织工待遇丰厚,比耕地更惬意,流民们也就纷纷投入工坊为工了。这也算是抚台大人的一项善政。”
谈及此事时,黄体仁轻抚胡须,颇有些自得。
盛长桢恍然大悟,江浙道丝织业正在急速发展时期,劳动力短缺,流民自然就是最好的工人来源了。
只是盛长桢还是有些不解:“这么多织机,丝绸产得何其多,居然还是供不应求,我大周有这么多需求么,难道是远销海外了?”
黄体仁闻言脸色一变,胡子差点都揪断几根。
大周朝开国之时,朝廷便立下禁令,片板不下海。历代皇帝都是小心遵循,不敢逾制,如今亦是如此。
盛长桢提及此事,自然是让黄体仁觉得心惊,连忙撇清道:“盛修撰说笑了,禁海是我大周祖制,谁敢违逆?
更何况,我大周何等广大,子民兆亿,江浙道所产丝绸在大周境内行销尚且不够,哪用卖到蛮夷之邦去?”
谷</span>  这番言论并不能使盛长桢信服。
黄体仁刚刚把江浙道的丝织业产量都夸到天上去了,但据盛长桢所知,大周朝大部分百姓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消费能力低下。也就是说,大周国内根本就没有那么庞大的市场。
盛长桢紧紧盯着黄体仁的眼睛,试图从中看出端倪来。
可黄体仁一脸平静,坦然以对,让盛长桢只得暂时按捺下心中的狐疑。
盛长桢又问道:“


相关章节: 第104章 痼疾难除第105章 初来乍到第106章 师出同门第107章 无妄之灾第108章 理念之争第110章 少得可怜第111章 请君入瓮第112章 敌我悬殊第113章 攻守易势第114章 擦肩而过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