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三百六十一章 最大地方官--巡抚

第三百六十一章 最大地方官--巡抚


推荐阅读: 我的武功太神奇,能自动修炼天才国医追夫守则:你是一见钟情帝道皇主寻宝:我能无限附身龙君苏醒在星际欢迎来到魔性都市大佬她马甲又A爆星际镜面管理局全网都磕我和影帝的cp晚明霸业:天降一个朱元璋卧底魔君

江南巡抚使,但这类官职属于不常置官职,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忘记了。
整个唐代,也只有三个人做过巡抚使。
至于宋代,更多的是安抚使、宣抚使与招抚使,巡抚使这个名字都很少出现。
说到底,真正让巡抚成为一种“制度”的,是明代!
虽然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但那时候的巡抚,只是巡查地方、抚恤地方之意,并没有真正的“实权”。
而朱允炆设置的巡抚,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一把手”,统管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朱元璋“分权”玩得溜溜的,将一省大权分为三块,看似精明无比,彼此制衡,可问题是,三个和尚未必有水喝啊。
山西移民,不仅事关布政使司,还事关都指挥史司配合,说不定还会闹腾出来一些案件,又会牵扯到按察使司,到时候一团糟,谁都不服谁,如何处置?
山西距离南京两千多里路,正常来回出趟差,时间单位都是“月”,若是凡事就要请示,来回折腾下去,别说今年完成移民,三五年也未必能完成。
必须有一个人去坐镇山西,全权负责,统揽所有权利于一身!
作为皇上,自是不希望有如此大权的官员出现,但这是当下唯一的办法。
朱允炆只有控制好一点,即巡抚设置,只能由朝廷重臣担任,事情完成之后,巡抚回朝廷继续当官,不久留地方。
茹瑺深感朱允炆的信任,跪地道:“臣定不辜负圣上恩典!”
朱允炆凝重地看着茹瑺,嘱托道:“切记一点,此番移民与太祖时移民大不同,朝廷不强制移民,不可刀兵加民,但朕需要移民五十万,具体如何把握,你要有分寸。”
茹瑺知道问题棘手就棘手在“不强制”这三个字上,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步步来了,即使是磨破了嘴皮子,自己也要说动五十万人搬家!
“臣有个不情之请。”
茹瑺道。
朱允炆好奇地看着茹瑺,道:“讲。”
茹瑺直言道:“臣领兵部时,杨荣曾多次给臣推荐杨溥,称赞此人为人谨慎,朴素正值,越是混乱时,其越是冷静。眼下山西之行,正是用人之际,臣请调翰林编纂杨溥一同前往。”
“哦?”
朱允炆打量着茹瑺。
怪不得这个家伙没事的时候总往翰林院跑,原来是摸杨溥的底了。
从另一方面来看,茹瑺也有着对杨荣的欣赏与保护。
以茹瑺的身份与使命而言,他即使是提出让杨荣一起去山西,朱允炆也会同意,但他并没有,而是选择此时还是“抄写员”的杨溥。
原因在于,杨荣在兵部刚刚站稳脚跟,若突然被调出去半年多,回头同僚关系生疏了,你谁谁,他谁谁,不清不楚,那对杨荣的未来并没好处。
当官需要资历,资历都是熬出来的。
况且杨荣善兵事、谋大局,去山西又不是打仗,自然不需要带杨荣一起去。
“既然茹爱卿点名让杨溥一同前往,那朕若是不同意,岂不是太小气了。擢升杨溥为刑部员外郎,去山西历练吧。”
朱允炆知晓杨溥的本事,只不过他与杨士奇、杨荣都一样,此时还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可以支撑他们立足于朝堂高位。
老一辈还没退休,新一代还没成长起来,属于他们的时代,还需要耐心等一等。
朱允炆不想揠苗助长。
“夏爱卿,移民钱粮筹备如何?”
朱允炆询问道。
夏元吉严肃地回道:“有条不紊,保证在秋收之后,能满足五十万人口一年口粮。”
朱允炆深知夏元吉承受的压力,此时的运河还不通畅,向北运输粮食很是困难,便指示道:“若有压力,可协调五军都督府,借调济南府、北直隶等地部分军粮。”
夏元吉没有拒绝朱允炆的好意,领命退至一旁。
朱允炆刚想从山西移民之困,转移到会通河一事上来,还没细说两句,内侍便来通报:“魏国公求见。”
“让他进来吧。”
朱允


相关章节: 第三百五十六章 少了一些名字第三百五十七章 幽灵金忠再现京师第三百五十八章 日本王足利义满的信第三百五十九章 李芳远的野心与担忧第三百六十章 易绍宗的死祭第三百六十二章 穷尽倭寇的组合拳第三百六十三章 这个农民是治水专家第三百六十四章 家书抵万金,弄个邮政吧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场打架的皇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断他两条腿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