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二百零六章 治政(1)

第二百零六章 治政(1)


推荐阅读: 科举相公家的地主婆夫君能有什么坏心思抱歉,小姐我只动手想你从心底最深处晚来风甜立教称祖诸神基金会海盐味的蓝完球!我的崽居然是反派被捉后,本喵全靠卖人设为生!九零空间:星际大佬靠医术爆火了穿越蛮荒:异世夫妻靠种田称霸!

大明传承两百余载,累世积攒下的矛盾,经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就会演变成一个个毒瘤和弊政。
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站在更高层面,设法叫大明跳出原有的轨迹,走一条全新的路线才行。
有些事情要正大光明的做。
有些事情要藏着掖着去做。
特别是涉及阶层的毒瘤和弊政,在没有形成有效的改变前,就必须要藏着掖着,毕竟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背叛跟脚的事情。
「两位卿家啊,粮食,其实一直是摆在大明面前,头等重要的大事。」崇祯皇帝负手而行,对随行的徐光启、孙居相说道。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朕的皇祖父,皇考,皇兄,再算上朕,这十余年间,在咱们大明的治下,经历过多少的灾情?
恐数不清了吧。
地龙翻身,蝗灾,旱灾,水灾,雪灾等,他们就像提前商量好一般,轮番在我大明各地出现。
朕不想讲其他层面,就说农业种植这一层面,因为这些灾情的出现,叫大明减产不知多少啊。」
徐光启、孙居相神情凝重起来。
的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明就像是捅了灾情的马蜂窝,不是这个地方,就是那个地方,永远都不会消停下来。
「所以通过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朕心里基本能够笃定,在今后的十几年,甚至是更长的年限内,大明治下的灾情,还会有很多。」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二人,开口道:「并非是朕期盼着灾情到来,实则是这种情况,是我们所不能阻止的。
那么围绕增产,储粮,防灾这些事情,就非常有必要积极去做,特别是前两项,是重中之重啊。
这也是朕召见两位卿家,所想表明的立场。」
徐光启,主抓仓场和农科。
孙居相,主负仓场。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叫二人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陛下,增产这件事情,臣觉得是能改变的。」
徐光启上前说道:「时下在直隶的一些皇庄,所培育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等物,目前长势是很不错的。
若是一切顺利的话,等到收割的时节,所种的那些农作物,产量是很高的。
现在朝廷这边,要做的事情,是先行明确一些政策,明确首批规模种植的区域,只要能有效推行下去,要不了几年,增产的成效必然显着。」
「这件事情就由徐卿拟定奏疏。」
崇祯皇帝伸手道:「首批规模种植的区域,可暂定北直隶、山西、山东三地,卢卿他们能统筹好这些事情。
想叫大明上下,能接受玉米等舶来物的种植,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搞强制性那一套。
现阶段的大明,经受不住任何的变故,朕也不可能叫这种事情发生,一旦出现粮荒危机,对大明的危害更大。」
玉米、红薯这些高产作物,从万历朝就开始传进大明,可真正形成规模种植,历经了近百载春秋。
这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有很多。
有客观的。
有主观的。
崇祯皇帝现在要做的,就是缩短这个时限,能尽快在大明形成规模种植,有了粮食,那才能做别的事情。
比如增加脱产群体的规模。
比如增加脱产军人的规模。
大明,终究是要走出去的,是要从小农经济体系,跨向工业经济体系,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改变。
但是这条路究竟要走多久,崇祯皇帝心里也不清楚,只能一步步向前走。
「陛下,时下仓场这边,在直隶巡抚卢象升的协助下,明确了一批军储仓。」孙居相此紧随其后道。
「其中天津,大名,广平,顺德等州府县,所明确的军储仓,已经开始兴建,最迟到明年初,就能全部竣工。
而河间、保定等府县,还在筹措之中,臣最近一直在敦促,想要全部竣工,恐至少要等到明年末。
不过京通二仓治下,最近收储不少新粮,多部分是从天津港那边,由内廷有司积极洽谈后,移交到仓场这边的。」
「这件事情,孙卿还要多多重视。」


相关章节: 第二百零一章 辽兵西调第二百零二章 凤翔大会(1)第二百零三章 凤翔大会(2)第二百零四章 捐饷第二百零五章 添把火,激化矛盾第二百零七章 治政(2)第二百零八章 治政(3)第二百零九章 治政(4)第二百一十章 治政(5)第二百一十一章 治政(6)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