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宋行医人 第16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2

第16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2


推荐阅读: 一半暖阳一半夏日东晋燕秦夺夜之光魏央重生03之完美人生我有一个末日避难所独自觉醒七元剑神仙始修魔我是法官梦之神,为梦而战江湖脸谱之风行剑起

中央集权制。
枢密院名义上掌管北宋全部禁军和厢军,看似权力极大,但其只有调兵权和武官管理权,只管将领却不直接管兵。
咱们拿孙继邺举例。
杜衍他们可以随意拿捏孙继邺,甚至可以协助赵祯和东府制订军事策略,却不能对西北军指手画脚,那属于僭越。
甚至,没有赵祯的圣旨,杜衍他们连调兵都做不到。
管兵的是什么衙门?答案是组成北宋军制的第二部分:两司三衙。
即殿前司、侍卫亲兵司下辖的马步二军,一共三衙。
前文提过,因正职空缺是常态,因此,吃瓜六人组,加四厢禁军的都指挥使狄青、郭遵,组成管军八位。
他们握有统兵权,所以才有了喝兵血的严重腐败行为。
看官们可能认为,管军八位权力极大?否也!他们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和带兵权。
调兵权归属于赵祯和枢密院,带兵权…则属于各路兵马司。
孙继邺便是陕西路兵马帅臣,相当于一个分军区一把手,他权力大不大?
他根本没权力…
赵祯若不给他调禁军,枢密院不给他签发授权文书,他就是个光杆司令。
即便他带兵,也根本不可能造反。那些兵可不是他的,那都是归管军八位管理的禁军!
人家妻儿老小都在汴京,打完仗要回家的,你孙继邺是哪根葱?
可想而知,孙继邺很难做到如臂使指般指挥禁军。
这就是所谓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这套制度严不严谨?哪怕是军中顶级大佬,也根本造不了反。
看官们这下明白,北宋的武将们有多憋屈了吧?
背黑锅的是他们,享受荣光的却是东西二府,冤不冤?
饶是如此,赵三犹不放心,还要派出宦官监军。
似这种蠢事,行伍出身的赵二,绝对干不出来。
若赵二不被赵三毒死,他大概会将兵制修改为:
禁军在汴京进行日常训练,战时由各边路帅臣统辖,战事结束后,禁军留下少量军队进行守御后归京。
驻守边境的禁军,粮饷等仍由两司三衙发放,边路帅臣向枢密院递交守备计划,由皇帝和枢密院协商布防、驻军安排,帅臣们只管执行圣旨。
这样一来,没有宦官掣肘,帅臣们可以充分发挥临敌应变之能,且没有兵变之忧。
可惜,赵三这个衙内不知兵,将赵二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所以,秦琪压根儿不去想改变兵制。
连范仲淹都办不成的事儿,他一个未及冠的小屁孩儿凭什么办到?
这就是他“战力不够,装备来凑”策略的根本原因。
还是那句话,北宋自赵三时起,便注定药丸。
若非小乙哥引发的蝴蝶效应,西北诸边路帅臣,到死都不可能参与东西二府军事会议。
文官对武官的抵触…或许用歧视来形容更贴切。
这口大黑锅,也不能全让北宋背,李唐藩镇造成的五代十国,让老百姓们受尽人间炼狱之苦,这才是问题根源所在。
那些饱经摧残之人的后代,如今许多人都已做官,所以,文官歧视武将是有道理的。
武将们也是在为他们的前辈们还血泪债。
正因如此,西北诸路帅臣有幸参与中枢军事会议,一定会在出发前,拼尽全力布置好防务。
这可是北宋破天荒头一遭,若出半点差池,谁担得起责?
想通所有关节后,秦琪心中已有定计。
他准备趁这段时间,多造出几把和平缔造者。
因为,无底线的李元昊,极有可能会采取刺杀行动。
他将自己制造秘密武器的计划说出来后,韩亿突然开口。
“小乙,你可曾听说过种世衡?”


相关章节: 第11章 嘴炮无敌 变生肘腋第12章 出乎意料 惨无人道第13章 风雨将至 人之将死第14章 恶有恶报 文毅之道第15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1第17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3第18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4第19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5第20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6第21章 龙虎齐至 风雨蓄势7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