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穿越四十年 第五章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第五章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推荐阅读: 回到过去机械飞升重生之皇帝成长计划黑与白交织都市之灵纹觉醒绝世刀皇右眼进了脏东西仙命九龙阴阳谱鬼魔之道异世创世录双灵绝世杯酒江湖

980年华夏邮票总公司三次提价之后,即可在1982年大学毕业之前,为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积累第一桶金。
第二件事情,就是能为华夏贫困地区真正的脱贫致富,做点儿应该做的,比如办一个乡镇企业……
想到这里,他觉得应该到玉莲家看看,吃了这么美味的鸡肉,怎么也得应该上门道个谢才对。
于是,他打开房门,向玉莲家的方向走去……
坪乡生产大队属于唐宁县宁境公社,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
坪乡知青农场属于坪乡生产队的地界。
几十年来,这附近原来只有一座和尚庙和一座尼姑庵,它们之间相距大约一里路,周围零零星星撒落着几亩由和尚和尼姑耕作的高山茶园。常年云雾缭绕,早晚温差非常大。
七十年代初,宁境公社决定在原有几亩茶园基础上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从坪乡生产队抽调骨干,正式成立了坪乡茶场,原来的和尚和尼姑成为了茶场的师傅。
茶场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取得了一定成绩,以此带动了坪乡生产大队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为此,引起了唐宁县委的高度重视,决定在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柑橘果园、林业、高山水稻种植。
在县知青办和宁境公社的领导下,1973年7月份开始,茶场正式接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坪乡茶场因此改名为坪乡知青农场。
坪乡知青农场的知青主要来自江宁省内不同城镇和周边省市的应届中学毕业生。
宁静公社为了帮助知青建设这个综合性的农场,自知青农场成立起就陆续从公社各个生产大队抽调的十几位农民青年和几位老农民,最高峰的时候,全场总共有知青近八十人。
梁海涛他们这届知青来的时候,茶园和水稻田都已成规模。由于高山土壤酸性太高,蔬菜难以成长,但最起码农场的知青一日三餐能吃饱饭,而且不需要国家补贴。
每年不仅能向县里上缴上百担的茶叶,还能向公社上交一定数量的公粮。
使得坪乡生产队成为了宁境公社人均工分最高的生产队,真正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
必须承认的是,第一批主要来自唐宁县城的二十多名知青,在洪建的带领下,在当时最艰苦的条件下,披星戴月、开荒辟地,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努力,为知青农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榜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而且洪建放弃了1974年征兵、1975年招工和征兵的三次先后机会,承诺了“等到柑橘园成林的时候再走”的诺言,这点不得不让梁海涛佩服。
洪建对刘娜的追求、喜欢玩弄权术、刁难原主,但抹杀不了他带领农场知青开辟了五百亩茶园、五百亩水稻田、五百亩柑橘园、五百亩山林所做出的贡献。
……
历年来,每一届新知青到来的时候,恰好正值一年一度的水稻“双抢”季节,干的头一份农活儿就是收割、翻田、插秧。
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水稻田都是层层梯田,层与层时间的落差最大的有两米高,田埂的宽度一般在二十到三十公分之间。
最大的种植面积不超过一亩,大多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
走在田埂上就好比走绳索,心惊肉跳的。尤其是遇到下雨天,田埂都是泥水,胆颤心惊、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滑水田里或摔到下一个梯田里去。
一旦滑进水田,拔脚再走,就象被什么人拖拽似的……
每一次参加“双枪”的前一天晚上,生产队都得组织知青召开动员大会。
所谓的“双抢”就是抢收和抢种,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夏季的水稻收割了之后立即插下秋季的秧苗,那是一年中农村最忙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得起早摸黑、挥汗如雨,感觉就是跟时间竞赛。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从公社各个生产队抽调来知青农场的农民,都不得不请假回到自己家中帮忙“双枪”,所以,农场里剩下的都是


相关章节: 第二百五十五章 惶惶不可终日第六章 一个大胆超前的想法第七章 小人之心不可不防第八章 曲线返城的无奈之路第九章 发电报的人到底是谁第十章 请为我们修一条路吧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