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第七十五章:以人为镜/贞观之治

第七十五章:以人为镜/贞观之治


推荐阅读: 魂元英雄之翼六界天帝破天荒以神之名称霸世界圈肖遥一梦替嫁后,总裁他被我丑醒啦桔梗与白玫瑰都市最强赘婿系统暴雪傲影血色黎明玄幻之我是半个大师剑逆神魔

里去看望。唐太宗难过地问魏徵:“您还有什么话要说么?”魏徵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最担心的就是国家的危亡啊(文言是居安思危)!”唐太宗边听边点头,表示一定记住他的话。几天以后,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此后,他还时常怀念魏徵。有一次,唐太宗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亡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过失。我常常拿这三面镜子来检察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
  魏徵的忠言直谏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使唐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形成了后世历史学家称赞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
  贞观之治:
  
  从公元627年~649年,这段时间是唐太宗统治的时期。在这期间,封建统治较为开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稳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目睹了强大的隋朝怎样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中分崩离析,因此他时时注意以隋朝的灭亡为教训,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他常常说:“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唐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不得不对人民作出一些让步。
  在经济上,唐太宗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的男子,分给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永业田则归农民所有,可以买卖或传给子孙。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租是指每年纳粟二石;庸指每年服役20天,可以让农民纳绢代役;调是指每年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唐太宗对租庸调制没有进行重大改革,但是在即位后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他尽量减少徭役的征发,即使非征不可的徭役也多在农闲时征发。如公元631年,皇太子承乾年满13岁,需要举行加冠典礼,这样要征发各地的府兵作为仪仗队。唐太宗认为当时正是农忙的季节,不应该影响正常农事,于是下诏将冠礼改在秋后农闲时举行。
  唐太宗还有重视兴修水利,朝廷设有专门的官员以“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另外还命各地兴修水利。他还经常派使者到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
  在政治上,唐太宗总结了前代的经验教训,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了适当变革。唐代时的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的早高长官是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任尚书令。为了避讳,便以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主要管理军国大事的审议和决定,负责进奏章表、草拟治敕等,因而有“中书出诏令”之说,其最高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的职责是对中书省的决议进行审查,不同意的可以驳回,其长官是侍中。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巩固了中央集权,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也正是因为依靠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的政令才能畅通。
  在地方上,唐实行州县制,设刺史和令为州、县长官。唐太宗十分注重地方官吏的选拔,常把刺史的名字写在寝宫的屏风上,并在每个人的名字下记录他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唐太宗规定,县令须有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员保举,各州刺史必须由皇帝选拔任命。
  为了选拔人才,他还确立了完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唐代科举制已实行分科,其中以进士科最重要。有一次,唐太宗在金殿端门俯视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的盛况,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在文化教育上,唐太宗尊崇儒学。从贞观二年开始以孔子为先圣,在国学中设置庙堂,以备祀典,并下令各州县都置孔子庙。为培养更多通


相关章节: 第七十章:赵绰依法办事/李春建赵州桥第七十一章: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三下江都第七十二章:瓦岗起义/李渊起兵第七十三章:统一全国第七十四章:玄武门之变/长安城第七十六章:李靖夜袭阴山/玄奘取经第七十七章:文成公主入藏/初唐四杰第七十八章:女皇武则天/药王孙思邈第七十九章:名相狄仁杰/开元盛世第八十章:姚崇灭蝗/一行测子午线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