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烽火女儿行 前言

前言


推荐阅读: 穿越:我竟然不是人!?这就是王爷我的世界:新大陆仙剑奇缘之仙侠少年明以携阴月白兰居士的棠萍剑我在横店当群演骸骨之花我的宗门有本山海经青锋之女主无敌燃雪不尽囚笼

原著,还可以在网上阅读、在手机上阅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观看武侠题材的影视作品。
唯一令人感到不快的是,现在的武侠有些变了质,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现在的武侠作品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相比,相去甚远,这不得不令人失望。现在武侠由“金古梁时期”的新派武侠风格转向言情、玄幻、穿越、仙侠、修真风格,此后再也见不到多少经典作品了。当然,我是从整体上来说,现在的武侠小说不如以往的武侠小说,现在的武侠影视不如以往的武侠影视。但是,现在的武侠小说中仍然是有大师和经典作品的,像步非烟、沧月这些作家的小说,文字写得非常美,其中还是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的;像《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神话》这些作品亦不失为经典之作。同样,武侠影视经典作品也日渐减少,现在翻拍的很多武侠作品都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减去了武侠的戏份,增加了很多无聊的言情,剧情拖沓。至于武打场面,更是天马行空,一飞飞到月亮之上,真正做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种太过浮夸的特效,实在不敢恭维。这种情况,对比八九十年代与一零年以后的武侠影视作品就知道了。
我是一个纯粹的武侠迷,武侠看得多了,自然而然有些手痒。于是想练练笔,自己尝试写点东西,也算满足一下自己小孩时的武侠梦。《烽火女儿行》我费劲构思了许久,我写字比较慢,因此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一想到在武侠世界里,有我崇拜的那些英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人物形象,在现实世界里,又有许多与我志同道合的“侠友”,我就十分高兴。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我姑妄言之,各位读者朋友姑妄听之。
正如前面讲过“武侠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武侠源远流长,其源头就是原始时期,人们狩猎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格斗技术,才能更好地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也就是说,“武术”的诞生就是“武侠”的源头。中国古代对于武侠的理解还真不少,其中有名的是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从某种层面上看,中国四大传统文化可归为“武”、“侠”、“儒”、“道”。“武侠小说”是一种文学题材,里面包罗万象,既有诸子百家文化,又有古人的社会生活画面、政治体制,更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观念。现在的武侠小说完全脱离时代和社会背景,内容和形式不统一,将现代人的观念嫁接在古人心中,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批评现在的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写作者缺少生活体验,编剧缺少文化常识。不止武侠影视,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一样,比如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初衷是为方便自己下江南游玩,当时的人埋怨劳民伤财,昏君无道,怎么会知道“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更不会喊出这样的话;还有西汉时期有包子吃,宋朝出现一大片玉米地,这样的明显错误是不应该有的。
关于“武侠”最早的记载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里面写的那些刺客,就是最早的武侠故事。比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刺杀吴王僚的专诸;“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这些人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此后历朝历代,“武侠小说”都以其独有的形式发展,例如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等等。真正对现代武侠小说有大贡献的是两部书,一是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二是清朝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民国时期亦有不少武侠大家。现代武侠小说自从梁羽生先生的《龙虎斗京华》之后,便称为新派武侠小说,丰富了武侠的内涵,“侠”不再是统治阶级的鹰犬,不再是个人的快意恩仇行为,而是一种正义的行为,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大到保家卫国,小到锄强扶弱。
《烽火女儿行》是我的一次尝试,我将会不停地耕耘下去,虽然有时比较忙,


相关章节: 前言第一回:初闻一语龙升天,侠士聚众起襄阳第二回:一日心期千劫在,拨云见月漫无时第三回:缘生缘灭缘自在,情深情浅不由人第四回: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第五回: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第六回:幽怨从前何处诉,思向东溪守故篱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