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春晖 第六十六章 相由心生

第六十六章 相由心生


推荐阅读: 暗灭记侠客录猎魔人之名阿祈罗穿书:女配男二HE了彼岸是忘川天命铭生生劫之狐仙寻宝穿成反派的炮灰原配后摆烂了次元:我有一本世界书我只是有亿点强我杀遍整个KPL

明了心和脑的关系。有人学过生理解剖学之后说:“哈!我们通常都说心想,心怎么能想呢?应该是脑想啊!看来是因为古代没有科学知识,所以古人搞错了!”这是典型的概念混淆,是数典忘祖的肤浅认识!中国传统“心”的概念是包含脑的。《黄帝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谓“神明”就是指人的思维意识,而这是人脑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脑的功能。
生理解剖学“心”的概念是西方传来的,其在被翻译之时选择了“心”这个汉字,但此心已非彼心现代人由于教育的关系,多识此心但不识彼心,却说彼心是吾心,谬哉!人的眼睛就是一部光学仪器,我们所能看到的圆的、方的、扁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红的东西都是光线经过我们的眼睛变焦投射到视网膜上成像,这个像刺激视觉细胞产生脑电波再传导到大脑皮层,于是我们“觉”到了像。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觉”到的由“心”所间接生成的像(只是这个过程时间非常短暂,我们觉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这些“像”称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说。
《金刚经》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因为从“相由心生”的角度看,相本质上不过都是些“脑电波”而已。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为什么说是“心动”呢,因为“相由心生”,相动心亦动也。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并不是否定风动,否定幡动,而是在“悟”到了最终动的是“心动”的这个更高层面的认识之后,通过那两个不动的对比,来强调和突显“究竟”动的是心动。
否则,风不动,幡如何动?幡不动,心如何动?
有人说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恶心,就是满脸横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如是如此,恶心则相恶,张飞、李逵是不是恶人呢?有谚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如是善心则相善,那蛇蝎美人又如何讲?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
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
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以阿赖耶识中的名言种子,二取种子及业种子为因,依他(众缘)为缘,两相结合而生起。
这些事物和现象都是无常的,是虚妄分别。然而众生为无明所盲,不明依他缘生法的真实相,起颠倒梦想,生我法执著,迷事迷理,故于依他起性上不证圆成实性,而得遍计所执。
道家认为:心念即生,必然影响身体,比如愉快,心里舒畅,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便有助气血调和,气血调和,五脏得安,功能正常,身体康健,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
良性循环,自然满面光华,一团和气,双目炯炯,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若总是工于心计,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观,无法如常人言笑,如林黛玉,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长久如此,气不舒,血不


相关章节: 第六十章 相约九八第六十一章 六月十九第六十二章 双重性格第六十四章 沉默是金第六十五章 上善若水第六十七章 强身健体第六十七章 冤家路窄第七十章 诗词歌赋第七十一章 谈婚论嫁第七十二章 平淡是真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