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夏商之际革个命 第120章 昆吾之师

第120章 昆吾之师


推荐阅读: 这特么也行?部落冲突:从野蛮人开始山海碑传说庸才之道星壳总裁的贴身狂兵小飞流浪记斩妖神剑银河战纪之光明使者在修仙界做媒人的那些年蒸汽时代的改革乐章师傅别装高冷了

周代一旅是500人,列队是横50、纵10的长方阵列,为一旅;五个这种长方阵列组成一个50x50的大方阵,就是一个师,共2500人,所谓“五旅为师”。
其实他们这个建制就是沿袭了夏人的军队建制,因为周人本来就是虞夏的属国,夏朝灭亡后他们也随着夏人迁徙到了西北,但是制度大多还是用夏制。
夏代的各诸侯国因为人少,军队建制比较混乱,没有定准儿,比较正规的就象商师那样也是乱,因为军队都是随时征发拼凑,大部分都是旅众,即民兵。
那时候许多国家并没有很多的常备军,都是各族有各族的武装,称为“族旅”,要打仗了,国君下令,各族族长就召集自己的族旅,族长拿着旗帜站在指定地点,各族的士兵就找各族的旗帜聚集,然后再把族旅攒起来,形成国家军队,称为“师”,所以古书里经常“师旅”并称,因为师是旅拼凑起来的。打完了仗,师旅解散,各回各家。
重新组建起军队也只是按人数粗略地分分师、旅,多少没定准儿,所以直到殷商的武丁时期,商照旧也没常备军,要打仗了,临时征发族旅,称为“共人”;共人之后,组建起军队,一般是分为中、右、左三师。大概武丁末年才开始有意组建常备军队。
商汤的时候因为要连年打仗,所以他从各族征调了部分族旅形成了一支相对固定的武装,成为商师的核心,有点象常备军的意思了,但那也不是有意为之,是为了应对随时要爆发的战争。
夏朝的时候,人少,各诸侯国的军队多少没有定准,自然也谈不上军队编制。
唯一还有定准的,是夏后的王师,他们的军队建制,据说是当年夏人的祖先大禹征伐共工国和苗民国的时候确定的,即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十什为百,五百为旅,五旅为师,一师就是一军,有2500人,三师一共7500人,这在夏朝已经是一支天文数字的常备军,称为“众”,也是夏后氏用以威慑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因为各诸侯国是没有常备军的。
昆吾国是各诸侯国中唯一有常备军的国家,军队的建制和夏师的建制完全一样,称为“昆吾之师”,在夏代特别有名,所以昆吾氏一直在西夏地区称王称霸,称为“夏伯”。
昆吾国本来不是在帝丘,而是在南方的淮泗流域,那里有个昆吾丘,是昆吾人的发祥地。
昆吾人一直以勇猛好斗著称,在南方的时候就到处称王称霸,组建了军队,到处征伐,征服了许多方国部落氏族。
昆吾丘附近有座白山(也叫白水山),流出一条河流,称为白水,形成一个湖泊,称为“白渊”,昆吾之师每次出征的时候都要在白渊旁边举行军祭,然后去白渊里沐浴,因此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昆吾人在每次出征之前都要沐浴,称为“白水浴”,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他们为了争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配合夏后氏的征伐,开始北上,不断迁徙,最初到达鲁西的建木之下,所以建木之下的九丘里就有个“昆吾之丘”;再后来,又到了韦邑附近的龙山脚下的三淖边上建立了城邑住了很多年,最后才迁徙到了濮阳的帝丘,一直到现在。
在这一系列迁徙中,其实也是征伐活动,帮助夏人征服了许多不服的方国。
太康末期夏人东迁,西边这里几乎成了昆吾氏的天下,都靠昆吾氏维持,所以《风俗通义?五霸》里说:“夏后太康,娱于耽乐,不循民事,诸侯僭差。于是昆吾氏乃为盟主,诛不从命以尊王室。”《白虎通义》里也说“昔昆吾氏,霸于夏者也”,是夏朝最大的一个霸主。
这次昆吾牟卢出兵伐商,留下一个师看家,出动两个师,即5000人去伐商,可分成中、右、左三师。中师牟卢自己率领,右师由弟弟司马昆吾建率领,左师由大尹硕率领。
韦伯冀、顾伯金冥也各调集了一个师的军队,加上昆吾的军队,就有一万人了。他们这支军队以昆吾氏为首领,还要到商去和九夷之师汇合,组成一支更庞大的征伐军队。这就是《今本竹书纪年》里写的:“(夏


相关章节: 第115章 舍命不舍财第116章 野蛮之战第117章 枭阳被发第118章 收服麋国第119章 桀谋伐商第121章 大敌当前第122章 试探进攻第123章 夏商交锋第124章 疲劳战术第125章 强弩之末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