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耕耘贞观 第二百三十章 准备离开

第二百三十章 准备离开


推荐阅读: 叶飞江月叶飞极品小书童桃运狂医签到百年,我已成为魔道巨擘吞天万剑诀我带着一群英雄人物女配手握剧本后只想修仙证道被全网黑后她花样挂热搜从史莱姆开始拯救世界法海穿越唐三藏生活没有撤退可言

李泰虽感觉背脊发凉,但应该干的工作还是要干。
随着五月过去,农民们已完成了小麦的收割,这时候的农民百姓有了去年经验,已经会主动去天津府衙看看有没有官府的告示贴出来,想找点活干了。
毕竟还没到秋种时间,闲着在家里也是白白的浪费粮食,但现在自己给官府出力气,至少官府是包吃包住,而且还有粮票拿的。
而李泰与李淳风实际上在这些百姓们开始收割小麦时,就已经开始准备好很多事。
像幽州本地的水利需要兴修,像幽州的道路需要继续的修缮,少不得他们能干的活。
尤其到了今年,李泰逐渐腾出手来,冬小麦五月收割十月播种,中间正好有一段空窗期。
而渔业,尤其是向远洋渔业发展的近海渔业来说,四月到十一月正好是最佳的捕鱼期,自己也能引导足够人力到这行业上,让他们去制作各种的渔业产品。
而且,虽然这时代的人类捕捞对大自然来说几乎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如此,自己也希望能让百姓们能顺应自然的捕鱼,而不是对于大自然没有任何敬畏。
至于利益驱动什么的,那是百姓个体的事情,再大一点是公司,甚至工会,但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对大自然一定要有所敬畏,遵循大自然应该有的秩序。
所以如果五月前,天津也就只是正常农业社会的天津,但随着小麦收割结束,幽州,甚至周围百姓开始涌入天津这城市,天津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开始热闹起来。
整个幽州市场的异常繁荣,有异族们觉得这天津城的交易还算公道,所以来到幽州后,便汇聚到了天津这里交易。
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高句丽商人,在这津口购入大量的大唐特产,出售高句丽特产。
不过最重要得,还是那天津城几乎每天进进出出的渔船。
一艘艘渔船因为全部从李泰这里买了保险,让升斗小民去海里捕鱼有了底气。
这让海边的渔民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搏一搏未来,毕竟对底层百姓来说,自己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命了。
正是这一波波进出天津港口的渔船,成为了五月份到十月份最重要市场的发动机。
他们从海上捕捉过来的各种鱼虾蟹,首先送到天津港口,进行了第一步分。
李泰越王府或当地酒楼什么,都把最新鲜最大的给挑走了,剩下来进行分类。
像能顺着京杭运河运输一周而不会死的又是另外的分类出来。
不知道谁提议往里面丢只这些家伙的天敌,保证它们一周能活蹦乱跳运到目的地。
而这时间极限,差不多就二十四小时日夜兼程的极限速度,在杜如晦疏通大运河后,至少能够运输到郑州,甚至有时候顺风之下能运输到洛阳。
(隋唐大运河长度为2700公里,611年隋炀帝从扬州巡幸涿郡(今北京),从农历二月十九日(公历4月7日)出发,到农历四月十五日(公历6月2日)抵达,共用时55天。
我觉得杜如晦疏通运河,李泰沿途修建了更科学的津口,在急速状态下,从天津到郑州应该是很可能的,至于郑州到洛阳那一段运河,实际上并不好走常常堵塞,顺风自然能达到,但逆风逆水就不一定了。)
说实话,在唐代的鱼除了鲤鱼以外,其他凡是刚出水的鲜鱼都能切成细丝状,或者小片状的鱼鱠,也就是生鱼片。
这东西薄极细嫩,配上葱花,芥末,豆豉等等,入口后鲜腻带甜,对大唐人来说,不能说人就会这道菜,但用鱼鱠招待人是非常正常的事。
不仅是鱼鱠,像是现代的鱼虾蟹贝,乌贼,水母,蛙鳖什么的水产品,都已经进入到了唐朝人的菜谱上了,当然也就沿海的江南地区多一些,基本上只要沿海那吃到不难。
但因为燃烧对百姓而言是件相当需要成本的事,所以主要的吃法是以生吃为主。
所以如果不是沿海地区的人穿越过去,怕也吃不惯唐朝弄出来的东西。
不过后来到了宋朝,煤炭这种燃料开始普及,生吃海鲜的事也就慢慢少了。
而对日本来说,为什么在大唐时


相关章节: 第二百二十五章 锦衣卫第二百二十六章 农业研发第二百二十七章 回来的岑文本第二百二十八章 薛仁贵行动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李世民很头疼第二百三十一章 时光的残忍第二百三十二章 军用转民用第二百三十三章 送礼物第二百三十四章 李世民的询问第二百三十五章 悠闲的长安生活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