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耕耘贞观 第二百三十二章 军用转民用

第二百三十二章 军用转民用


推荐阅读: 叶飞江月叶飞极品小书童桃运狂医签到百年,我已成为魔道巨擘吞天万剑诀我带着一群英雄人物女配手握剧本后只想修仙证道被全网黑后她花样挂热搜从史莱姆开始拯救世界法海穿越唐三藏生活没有撤退可言

太大把握,怀着几分得之则幸,不得我命的想法。
毕竟科学实验这种东西是不讲道理的,砸钱砸时间下去,很多时候就是打水漂。
只不过,李泰跟这时代的人有种最大的区别就是,李泰有种军用转民用的思维。
所以李泰不追求什么跨越时代的技术,比如现在手搓黑火药,制作tnt什么的。
但李泰相信,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军用技术,就是这个时代科技的最巅峰。
倒不是说,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是战争本身就是人类组织竞争进化的最高效模式,
其他任何的组织,哪怕输了未必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唯有战争,命只有一条,失败者有千万种的理由,但唯有胜利者,那就是比对方更加优秀。
所以,基本上军用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更加高效,极端,甚至致命的东西。
只不过,李泰所希望的就是把军队中的东西从军用转化成民用,保留它高效的特点,但是能让这些东西更加普及化,以及更加安全而已。
这让李泰知道了战部天赋这种事情后,便思索着应该怎么样把它民用化。
不过,这某种程度上是集体化的农业生产,而且是超过五百人以上的集体化生产,除了官方的军屯以外,实际上平民百姓的屯田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华夏自古以来到了农民手中的土地都是那种破碎的碎片化土地。
这点大到通过卫星直接看华夏土地上的农耕,小到每一个人到手的土地,几乎没有谁手上的土地是方方正正的一块。
或者说,就算方方正正的一块,那在它的周边肯定也是有很多有楞有角的碎片化耕地。
这一种情况哪怕在现代社会都没什么太大改变。
如果没通过郑白渠,李泰直接给自己圈下了一大片的土地,那李泰根本就没有进行尝试机械化工业化的种田模式。
因为这一种模式,真就不太适合关中平原这点土地。
所以,李泰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实验而已,为得是将来开发黑龙江那片黑土地做准备。
虽然多少有一点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贪婪模样,但李泰明白,在大唐现在的耕地上强行推行什么机械化工业化是没前途的,只有黑龙江那一片的区域,才能满足自己的计划。
哪怕现代也是一样,实际上不论是官方粮食产量,还是一个地区的人与耕田的比值,黑龙江都是华夏首屈一指的粮仓。
尤其在农业的工业化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大省因为土地碎片化的原因很难推行机械化。
但在黑龙江的黑土区域,走得是美国的大农场主的模式。
这让这一片一年顶多一熟的土地,生产出了全国最多的粮食。
这不仅是靠黑龙江地区得天独厚的黑土地,更重要得是几乎碾压其他产量地的耕种模式。
所以,现在李泰在研究的什么耕种的工业化规模化的实验,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败了高句丽之后去开发黑龙江那一片土地准备的。
因为到时候,哪怕自己鼓励移民,但往高纬度地区移民肯定是件难事,哪怕到时候海运发达起来,怕也很多人不愿意过去种田。
这就让自己必须要未雨绸缪的准备好,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应该要怎么样挖掘黑龙江那一片黑土地的潜力,就这一点上来说,自己必须要为将来做好准备。
当然,那时高句丽肯定没了,毕竟高句丽若在的话,那开发起来也不方便。
环境的安稳是发展开发的基础条件,若是连这基础他条件都没有,那就别多想了。
“战歌转化成战部天赋倒是能成功转化了!”吕才听到李泰的话语,第一时间对李泰道,
“不过,战歌只是对我们农业学府出来的学子有效,那种纯粹由其他百姓组成的劳动团体,虽然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进步,但距离战部天赋还相当遥远。”
“为何会如此?”李泰听到这话,不由带着几分疑惑。
毕竟李泰所重视的却是普及,如果做不到普及的话,那战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别看高陵农业学府每年毕业的学生


相关章节: 第二百二十七章 回来的岑文本第二百二十八章 薛仁贵行动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李世民很头疼第二百三十章 准备离开第二百三十一章 时光的残忍第二百三十三章 送礼物第二百三十四章 李世民的询问第二百三十五章 悠闲的长安生活第二百三十六章 胜之不武第二百三十七章 吐谷浑来袭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