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推荐阅读: 妖精的尾巴之狐与龙情感主播横刀十六国明日之后:明日之子完美世界脚印帝超神学院之黎明破晓斗罗凡人之旅这个副本不科学我是游戏村长大魏君子艾斯盖亚世界佣兵与冒险家

  “听说你们公司的鸡几乎一天就能下一个鸡蛋?肉鸡不到两个月就能拿出来卖?厉害啊!这样老百姓吃鸡蛋、吃鸡肉就更容易了!可惜好像你们公司还没开到山东去?我们山东的老百姓还享受不到这个福利。”李登海由衷地赞叹。

  “快了快了,我们公司已经去山东考察过了,等这次会开完我就去山东敲定这件事,到时候等鸡蛋、鸡肉生产出来,我一定第一时间给您送一批过去!”对于李登海这样的农业科学家,李未由衷地尊敬。

  “好好好,那我就等着,不过送就不用了,我掏钱买!”听到这个李登海很高兴,有了更便宜的鸡蛋、鸡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能多补充些营养了。

  “我爸一听说这次您也来领奖,还特意让我感谢您,所以这个就当是我的一点儿心意吧,您千万不要推辞!”李未已经想好了,以后免费给李登海的玉米研究所供应肉蛋和其它食品,而且绝对不要钱。

  李登海还想推辞,然而颁奖大会很快就开始了,他俩只能结束谈话,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领导发言结束之后,获奖者陆续登台领奖,然后各自接受记者的采访,晚上再一起用餐。

  用餐的时候李未得知李登海急着回去工作,明天就要坐火车回去,于是李未决定跟李登海一起走,顺便去他的玉米研究所参观下,李登海欣然答应。

  李未想了点办法,和李登海坐上了同一趟火车同一节车厢,上车之后俩人继续聊天,“现在我的公司发展虽然不错,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不管海兰蛋鸡也好、白羽鸡也罢,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祖代鸡、父母代鸡,我们始终没有掌握育种核心技术,还得看外国公司的脸色!”

  “这个问题确实得解决!不能长期受制于人!”李登海是搞育种的,很能理解李未的顾虑,试想下,要是中国的水稻、玉米、小麦都得从国外进口种子?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不过你也不要太着急,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一点儿也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李登海说起了自己的往事,“我记得那是1972年的事情,那时候我二十四岁,在后邓村当农科队队长,有次市里的农业专家下来调研,从他口中,我听说了一个消息,让我大受震撼!”

  “由美国农民华来士创办的种业公司,培育出来的玉米亩产量高达1250公斤,而当时我们中国玉米最好的亩产量不过才125公斤,两者相差整整有10倍之多!从那时候起,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赶上美国人!”

  “我知道,要想培育出优质种子,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而我只有初中文化肯定得补课,所以就想方设法找书,日以继夜的学习;两年后,我得到一个机会,去来阳农学院进修,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原本要花费四年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不拼命不行啊,小时候饿怕了,实在是不想我们的娃娃再跟我一样挨饿了!”说起这个,李登海依旧心有余季,看来童年的饥饿成了他毕生难忘的记忆,幸运的是,这段记忆如今已经成为推动他不断突破的动力。

  正是这股拼劲儿,让他的老师大为感动,送给他当时非常珍贵的玉米试验品种,还建议他从平展型玉米领域向紧凑型玉米发展。

  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引起了轰动;但是,这仍然没有达到李登海心中的要求,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品种。

  当时,北方地区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海南岛水热充足,农作物一年三熟,育种条件得天独厚,许多农业科学家都在海南岛有试验田,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袁老爷子、西瓜奶奶吴明珠等都是如此


相关章节: 第233章 忽悠第234章 北上西进第235章 奇货可居第236章 卖给你了第237章 十佳青年第239章 阿拉木图第240章 我是不是错了?第18章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第241章 大哥大第242章 陈卖光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