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重生香江1986


推荐阅读: 我能看到古董的记忆书荒后我成为了反派封域世界,其乐无穷我,齐天大圣孙悟空倾华:医妃天下出道就是巅峰怎么办食戟:龙胆要横推世界阴阳诡镜修剑的农修两界:从关公像睁眼开始从海上来的钢琴家

20万份。

  这样的结果,大概是倪框本人没有预料到的,他主动给林嘉竣送出了一记助攻。

  所以,无论是助攻方还是受助方,目前都尚未发现这其中的缘由变化,还以为报纸销量是自然增长。

  明报这边,只知道这次抄袭风波如果没有及时应对好的话,后续的负面效果就会接踵而来。

  很可能,今天明报的20万份销量会迅速变为昙花一现。

  “林先生,你本人的意见是?”

  金镛揉了揉太阳穴,眉头紧皱,脸上掩饰不住疲倦,反问一句。

  其实,在抄袭风波浪潮形成后,金镛立即通过电话找到了当事人倪框沟通,并要求对方撤回自己的不当言论。

  但是倪框坚持己见,并没有给金镛这个老朋友面子。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金镛一时也没有想到好的解决方法,只好先把另一个当事人林嘉竣请来沟通。

  明报集团此时站在风口浪尖,若是一个应对不好,将会给明报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明报》本身是偏严肃类的报纸,口碑与公信力是它的生存基础。

  如果《鬼吹灯》真的被变成所谓的“抄袭小说”,将对明报的公信力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动摇明报的根基。

  由于看过《鬼吹灯》第一卷的全部故事以及第二卷的开头内容,金镛和沈保新都十分清楚,无论是故事情节或者行文风格,林嘉竣都没有半点模仿倪框。

  两者除了都是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其余方面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倪框的卫斯理系列,读者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故事情节都是由作者杜撰,并非真实。

  卫斯理能够受读者欢迎,是因为故事写得相对新奇。

  而经过林嘉竣优化后的《鬼吹灯》,从开始连载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读者,依然认为那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作者身上的。

  《鬼吹灯》的真实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以及书中所涉及的知识层面,都远远超过了前者,不可同日而语。

  身为业内人士,金镛和沈保新都十分清楚,卫斯理系列明显是比不上鬼吹灯的。

  这也是金镛第一次看到鬼吹灯书稿后,就决定必须拿下的原因。

  这次事件,不过是报业界其它同行利益受损,把倪框推到前台对明报进行反制的行为。

  至于倪框本人是主动出面还是被动配合,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尽管金镛是香江文坛第一人,但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那些报业界同行可不会给金镛面子。

  巴掌大的香江半岛,此时挤着超过50家的报纸,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这次抄袭风波事件,金镛等人都判断《东方日报》大概率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因为在《鬼吹灯》连载之前,《东方日报》的日销量是隐隐压了《明报》一头。

  而在《鬼吹灯》连载之后,两者之间就彻底相反过来。

  到了今天,《明报》已是远远的将对方抛在身后。

  其余像《星岛日报》以及其它几家热切喊抵制鬼吹灯小说的报纸,则应是顺水推舟。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纯粹的利益之争,是商业行为,鬼吹灯不过适逢其中。

  对于以上这一切,林嘉竣洞若观火。

  来自后世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他,加上超凡的记忆能力,他有超过十种以上方法来应对这次风波。

  所以林嘉竣非常淡定,情绪没有丝毫激动,仿佛倪框污蔑的华十一不是他自己一般。

  对于倪框其人,林嘉竣的了解也许比金镛这个朋友还要清楚。

  毕竟此时的金镛不可能知道后世倪框的情况,而林嘉竣可是比金镛多了几十年信息来源的。

  在林嘉竣看来,倪框自国内逃港之后,其所作所为,无不体现此人是一个把自身私怨置于国家与民族之上的自私小人,一个顽固到死的彻底反国份子。

  想到倪框


相关章节: 1. 机会2. 剧组见闻3. 与美同行4. 小说连载5. 意想不到的展开7. 绝妙的反击8. 羞恼9. 凤凰10. 邵氏之行11. 两个剧本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