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大明小状元 第132章 着急的程大位

第132章 着急的程大位


推荐阅读: 来自平行世界的他流离客虎道人归藏诀西游之开局拒绝大闹天宫再生之年熢火逃兵续天选之国1620开局就被赶出皇宫在古代的神豪生活零式战争2旧时代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虽然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吕渭纶还是不能放松。

这个关键就是改革的衔接姓,目前看来南京国子监和刑部搞的还算不错,可就看这种情况能延续多久了。

他真希望海瑞能当南京都察院里的御史,这样的话,他的改革会更加顺利,上面有人支持和没人支持,完全是两个样子。

虽然海瑞被罢官了,可近来,他也在试图劝说海瑞去国子监当一个道德老师。

这个吕渭纶觉得是有必要的,如海瑞所言,他觉得一个人学习的真正意义是培养品行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他作为国子监祭酒还是可以推荐一个临时助教去任职的,这也不算是徇私,临时助教并没有大明的官员编制,就是一个临时工而已,海瑞也的确有那个能力,并非迂腐低俗之人。

可海瑞还是怕连累他就迟迟不愿意,没有答应,可吕渭纶一直觉得,他心里还是想要干点什么的,并不是真的想闲赋在家。

……

在做完这初步的改革后,吕渭纶的心很大,他想从小地方做起。

比如,如果是南京国子监祭酒的身份,他就想在南直隶地区开办乡村社学。

这就很符合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的一些要求,他当时就是称要大力开办社学。

吕渭纶心想着,不仅要开办乡村社学,还要促进一些乡村社学教育水平的跟进。

乡村社学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大家懂得都懂。

因此,他的想法是,还是从国子监里调,调去地方扶持教育,当然也不会亏待他们,愿意去地方乡村教学的都可以拿双倍的俸禄。

同时还要从州县里大幅度聘用那些闲赋在家的一些文人,就比如某些郁郁不得志的举人官员,被罢官在家,或者就是找不到工作的那种,亦或者是厌恶官场,不愿再入仕的那些。

他们这些人呆在家里,倒不如出去教教学生,毕竟南直隶地盘这么大,光靠国子监的教习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乡村小学不好办因为光人才引进这东西就不好搞。

真有那个水平以上的人不愿意去乡村教,没那个水平的人赶着教,也此吕渭纶只能想着靠补贴银两来吸引那些人才了。

可难就难在这个银两上……他是国子监祭酒,也是刑部侍郎,掌管着两个部门的钱财,可那毕竟是公家的。

国子监的钱光用于国子监的日常运行就已经是勉勉强强,别说拿出来钱再去支援乡村了。

……

国子监的学子们对乡村小学其实也是可以出一些力的,不是要社会实践吗,除了在南京六部以及地方府州县实习外,去乡村的小学教学也可以被当成一种社会实践。

国子监里面的很多学员都已经有举人功名了,教一些乡村的小孩子,别说举人了,秀才都可以教。

这也不仅仅算是他们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让他们多多了解,接触实际,观察农民的衣食住行,了解百姓的生活、生产情况,受教育情况,以达到“察民性好恶以知风俗美恶”的教育目的。

这些对他们都是有帮助,国子监的学生出来后都是要去某一地任职的,要是连基层百姓的情况都不清楚,那还当什么官

当官不就是为百姓服务,为大明服务,若是你搞不清你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那就是睁眼瞎。

……

这只是南京国子监的一些实践计划,关于南京刑部,他也有很多想法。

方才彭锦问起地方巡视的事,他说从小地方做起,这个小地方也就是县里和乡村里。

刑部的官员们下地方在巡视一个县里刑狱案件的同时,还要发挥一定的督促作用。

这督促就是让县里增大乡村老百姓们的普法程度。

但是普法的前提,还是要百姓们识字,所以说,他迟迟未将改革推进的原因,其实也有一方面就是因为教育要走在前面。

而他又身兼国子监祭酒,其实有些时候,他也在寻找一个度,能彻底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而又不冲突。

……

所以现


相关章节: 第127章 喜欢吃菜根的书生第128章 书稿第129章 考成法的缺点第130章 最后1步第131章 2周的变化第133章 去找魏国公(元宵节快乐!)第134章 万历追忆建文帝第135章 登徐府第136章 我说的是中山王第137章 魏国公心动了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