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五代十国往事 第142章 三镇犯阙

第142章 三镇犯阙


推荐阅读: 开局百万年魂环海贼之弹簧果实逆天符皇退圈后我靠破案爆红农门药香:山里猎户撩妻忙天罗洪荒界财阀小娇妻:顾少宠我,我超甜!快穿之这个女主早晚要完穿成天才炮灰他小姨妈皇帝与臣妻连上淘宝后我带领全家暴富农家极品的幸福生活

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联名上疏,指出李谿是个奸邪小人,不能当宰相,同时抨击韦昭度不称职,在宰相高位不作为、没政绩,要求昭宗把这二人罢免。
地方藩镇怎能对中央朝廷指手画脚?昭宗绝对不能容忍,于是回复说,“军事问题,朕可以找藩镇商量;朝廷任命宰相一事,朕的地盘朕做主。”
昭宗硬气了没几天就怂了,二次罢免李谿,贬为太子少师,闲职养老去也。
昭宗又提拔学识渊博的陆希声当宰相,仅三个月,也贬为太子少师。
一向被崔昭纬视为眼中钉的韦昭度,也终于被排挤出政坛,以太保致仕,强制退休了。
至此,昭宗皇帝苦心经营的文官养成计划基本告吹,在文官势力与生俱来的政治斗争中,大奸臣崔昭纬等人通过依附强藩而赢得全面胜利,昭宗玩火自焚,几乎被文官集团架空。
昭宗还有另一根救命稻草:武装力量。
早在登基之初,宰相孔纬就一针见血指出,武装力量是皇权巩固的根源。于是,昭宗花费巨资,招兵买马,终于筹建了一支由地痞流氓、市井无赖组成的混吃蒙喝、一触即溃的新军,并在对抗关西集团的作战中,望风披靡,不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地死走逃亡。
从零开始,起点太低,昭宗清醒地认识到另起炉灶势比登天。
不能另起炉灶,就只能鸠占鹊巢、借鸡生蛋了。于是,昭宗打起了禁军的主意。
中央禁军,理应是天子禁军,无限忠于皇室。然而自“安史之乱”以后,禁军的统治权逐渐落入到了宦官手中,这也成为了宦官能够专权干政、甚至废立皇帝的资本。
从宦官手中夺禁军兵权,也是昭宗登基之后“倒田运动”、“倒杨运动”的主要动机之一。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在,昭宗要扩大斗争成果,向全面掌控禁军的终极目标再迈进一步。
首都长安附近,因多年战乱而盗匪丛生,有些强盗甚至敢翻越宫墙,进入皇宫内偷盗,更有人敢偷掘皇陵玩儿鬼吹灯。
昭宗便以此为由,命亲王率领军警巡逻警戒。
亲王典兵,这是昭宗由量变寻求质变的重要一步,也是相当危险的一步。因为亲王典兵会极大刺激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其结果必然是同时遭到南衙北司的联合抵制。
昭宗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刺激,昭宗找了个合适的契机(保护皇宫、皇陵),并且派人到天下各镇、各道进行慰问解释,以打消他们的疑虑。
尽管如此,还是激起了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强烈不满,纷纷给昭宗施加压力,迫使昭宗不得不放弃了这一大胆尝试。
昭宗夺回禁军控制权、掌控武装力量的计划,就此失败。
昭宗谋求兵权的行为,也极大刺激了一切妄图控制朝廷的反动分子,如奸相崔昭纬、关西集团。
求封尚书令,未果;求吞禁军,未果;让仇视自己的人当宰相;让亲王典兵,蚕食禁军控制权;力挺王珙、王瑶,未果……
五个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再加上崔昭纬从中煽风点火,关西集团的大佬们终于要出面向昭宗讨要一个说法了。
“河中遗产争夺案”在这个关键节点诉讼到了昭宗这里。
崔昭纬也正想借用关西集团之手进一步铲除朝廷中的异己分子,与朱温不谋而合。既然有了中原强藩——朱温的支持,崔昭纬更加肆无忌惮,积极挑动关西集团出兵,武力干涉河中事务,向昭宗施压。
关西集团正为那五件没面子的事感到窝火,也想找理由“教训”一下不听话的昭宗皇帝,给关西集团讨个说法,与崔昭纬一拍即合。
而关西集团的强势介入,让河东李克用感觉到了丝丝凉意,也被裹挟卷入这场纷争。
这就是“河中乱局”的基本逻辑。
至于导火索——王氏兄弟究竟谁是谁非,没人关心,即便是深陷其中的各位大佬,也根本不在乎。这是中央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政治博弈。
我们可以用他


相关章节: 第137章 董昌称帝1第138章 董昌称帝2第139章 董昌称帝3第140章 河中遗产争夺案第141章 最后的稻草第143章 幸石门第144章 错失良机第145章 恩收贺瑰第146章 一月二镇第147章 二次犯阙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