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大发现》(三十一)

《周易大发现》(三十一)


推荐阅读: 娱乐:开局和国民女神官宣了穿越后,我被竹马拖累成了皇后嘉佑嬉事逆天换明美女剑豪带着烤肉来了我制做的模型想影响现实女寝大逃亡[无限]暮夜良人将尘天书橘猫猎人游戏具现我乃星辰剑帝正义大宗师

卷三:发现了《周易》哲学
第二章《周易》政治哲学内涵
第二讲:“君子之治”的政治内容
第一节:《周易》”君子之治”的道德建没
在《周易》一书之前,虽有”君子”一词的出现,但并没有对“君子”进行系统阐述与理论化,自《周易》始构建起“君子”这一理念,而影响了整个古代的中国。
《周易》实则是构建出的”君子之治”这一政治理念。
《周易》里的”君子”如同柏拉图《理想国》里构建的“哲学王”的理念。
《周易》一书始给“君子”赋予上道德内涵,如:
《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谦》:“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劳谦,君子有终,吉。”
《解》:“君子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未齐》:“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而《周易》里的“君子”最大的“道德”体现在“有孚”(先儒构建的民本思想)思想上。“君子”与“有孚”构成了君子之治的政治内涵。严格的讲后儒学的《论语》、《中庸》、《孟子》里所讲的仁义道德或王道(仁政),最终所体现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无疑是《周易》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周易》一书奠定了儒家“君子”之治的政治理念,即为理想人治预设的政治基石。我们可以从《周易》里的“君子”之论的内容看得十分清楚。《周易》里的“君子”论,一是给“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道理,二是给“君子”讲述的“修德”之道。也就是后儒学里发挥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政治路径。
《周易》里的“君子论”就是讲“君子”之治,“君子”之爱,“君子”之优患,“ 君子”之修德(即统治者如何治国之术,而治国之术重点是落在如何对待“小人”的问题上,即如何统治百姓的问题)的政治道理。《周易》里的“君子”与《论语》里的“君子”,或是再后的子思,孟子,苟子所讲的“君子”都是政治概念。无论给“君子”赋予多少道德内涵,均不改变其政治概念。 “君子”是个政治角色,是担负着政治寄托与重任。先秦“君子”这一政治概念始构建于《周易》,并发展于春秋战国那些后儒学中。而“君子”之治的政治链条被斩断于韩非子构建的帝王专制论中。战国末期产生的《系辞传》、《老子》、《韩非子》这些帝王术里的神秘论与专制论思想,却斩断了上千年儒家构建的“君子”治国论(“君子”治国是封建王国里的政治理论,而专制论是帝王大一统王国里的政治理论),而被帝王专制论所替代。此后,“君子”与“小人”不再是政治概念,而变成了纯道德的称谓了。无论是谁都可成为“君子”或“小人”。只要符合后封建道德规范的人,无论是达官贵族,或是贫贱奴仆都可成为君子的称号,反之则是小人。帝王专制下“君子”的身份与政治概念,从此烟消云散。帝王专制下只有帝王一人高高在上,没有什么“君子”的共治天下的理念。天下是帝王一人的,其它均是帝王的附属。先秦“君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先秦的诸侯时代,有国有家的在位者就是“君子”。这些“君子”共有这天下,而周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而“君子”把“家”、“国”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帝王时代没有了“分封”,消灭了“分封”(即不再是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家,也就失去“君子”之治的政治基础。
我们且看《周易》一书中对“君子”这一政治理念的构建,即君子之治的政治内涵。
《周易》的一篇文章《乾》,《乾》里的内容是以龙来比喻“君子”, 《乾》篇又是讲述“君子”之道和“君子”之德。 从《乾》篇内容来看实则表示的是君道,就是做君的诀窍,即安邦治国的诀窍。我们知道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后来又演变为最高权力


相关章节: 《周易大发现》(二十六)《周易大发现》(二十七)《周易大发现》(二十八)《周易大发现》(二十九)《周易大发现》(三十)《周易大发现》(三十二)《周易大发现》(三十三)《周易大发现》(三十四)《周易大发现》(三十五)《周易大发现》(三十六)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