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03章 第 203 章

第203章 第 203 章


推荐阅读: 雄蜂只会影响我尾针速度你吻起来好甜美嫁给偏执战神后(重生)穿到年代文中搞科研[穿书]痴情鲛人全靠演技病美人重生后想开了甘愿我爸是狗血文里的满级大佬SHEEP被偏执病人盯上后[快穿]咸鱼假少爷只想躺平[娱乐圈]酒厂BOSS在追漫画

府试仍属童试中的一环, 不宜过难,是以正场仍以小题为主,给学子们足够的发挥空间。
到了再覆、末覆最后这两场, 裴少淮才出了稍难些的大题。所谓大题, 便是句义完整,有所指向,学子需深刻领悟句义,自寻角度来破题。
而不似小题那般, 自圆其说即可。
大题更加考验学子们的悟性和笔力。
第四场首题为两扇题,曰:“宗族称孝焉, 乡党称弟焉。”
此句出自《论语·子路》, 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谓之士”, 孔子应道, “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
子贡又问, 次一等的“士”又是怎样的, 便有了孔子的这一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族人称赞其孝道,乡人称赞其悌道。
其核心在于“孝悌”。
裴少淮不考“何以谓之为士”,而专程考了次一等的“士”,是有他的考量。
在这士农工商的世道里, 许多人读了几卷书,识得些字,便开始以“士”自称。殊不知,连“次一等”都没能够上,又如何企望“行己有耻”。
再者, 通过府试、院试,成了秀才公的学子,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再进一步,踏入仕途,更多的是留在本地当乡绅。
裴少淮以为,悟性达到“士之其次”的学子,才可堪担起此任。
这道题想要准确破题,并不容易,若是只论“孝悌”不论“其次”,便偏了。
第五场的首题,裴少淮仍是选题《论语》,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纵心于利,唯利是图,易于招致四方怨恨,行道走偏。
学子若是有心,关联泉州府近来发生的事,不难明白裴少淮出此题的苦心。
当然,出题只能筛选面上文章,难以真正识得学子们内心所想到底如何。但科考当中,若是一个人连面上文章都写不好、路子走偏,岂敢说他可堪大用?
如此,裴少淮出好了所有题目,得以静歇几日,等待府试开考。
闲暇时,外头那些七嘴八舌的话,便也透过墙,传了几分到裴少淮耳中,裴少淮不怒反喜,笑言道:“如此,倒是免去了我的判卷之苦,替我筛去了不少志大才疏之徒。”
命李同知无须理会,报不报考皆是学子们自个的事。
若真为此生怒,出手管治,反倒显得当事人心虚、格局小了。
……
裴少淮身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闽地学府、学子却不识得其名声,此事倒也不难理解。
其一,通政司虽发行有邸报,供京内外各级官府传抄、传阅,但邸报在一级又一级的传抄中,经过多人之手,里头的消息往往是滞后、残缺的。
传抄之人,往往会根据自己所需,只摘抄邸报中与己相关的内容。譬如说,裴少淮六年前三元及第,确实记载于京都邸报中,数百字描述了殿试盛况,然传抄到闽地的邸报,余剩一句“北直隶顺天府学子夺乙酉年正科状元”。
再者,邸报传阅于官府当中,又有几个未有功名的学子得以看到?便是看到了,时隔六七年,又有几人能仔细记得?
其二,科考南北之争从未停过,学子们对南边的大才子了如指掌,对北边的能人,却知之甚少。
其三,亦是最重要的一点。
数月以前,泉州府知府谢嘉仍稳稳坐在衙堂之上,众学子皆以为谢知府主考府试不会变,谁都料想不到他会被朝廷缉拿、死于锦衣卫刀下。此前,不乏学子仔细琢磨、钻研了谢嘉的文章,斟酌其所喜文风,由此押题作文章,以谋被谢嘉取录。
事发之后,众书院又凭以往经验,猜想朝廷可能会从布政司委派参政、参议大人,临时掌管泉州府试之事,便又着重琢磨了这几位大人。
谁成想,朝廷会突然委派一个五品知州担任主考官?
等到告示贴出来,所剩时日无多,紧急之下,众书院能打听到的消息并不多。换言之,他们压根没想过裴少淮会当主考官。
……
世上有短视之人,自也有远视之人,短视者仍在为自己


相关章节: 第195章 第 195 章第196章 第 196 章第 1章97 章 第 197 章第 198 章 第9 198 章第 199 章 第 199 章第200章 第 200 章第201章 第 201 章第202章 第 202 章第204章 第 204 章第205章 第 205 章

也许你还喜欢: